牢记嘱托再出发 宜居宜业展新颜
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略阳县徐家坪镇看望慰问地震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2018年4月,徐家坪镇上坪群众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灾后重建家园情况。在回信中,总书记祝愿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祝愿汉中人民“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
16年来,徐家坪的乡亲们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奋进动力,天麻、蚕桑、花椒等种植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研学基地、观光采摘园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昔日的灾区变景区,美好的家园愿景变成幸福的现实画卷——
牢记嘱托再出发 宜居宜业展新颜
本报记者 何淼 实习生 尹画博
徐家坪镇全貌。 朱立荣 摄
盛夏的嘉陵江畔,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铁路风情小镇、上坪民宿、星空露营基地、林下咖啡屋、汉析里水上世界……如今的略阳县徐家坪镇,一步一景,景景动人。
搭乘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徐家坪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6年。近年来,徐家坪干群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变为现实,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红色传承、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以打造感恩奋进体现区、两山理念实践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完成镇区变景区、农房变民宿的华丽蝶变。乡亲们用微笑和热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致富的路上稳步向前。
生态美——
民房改民宿 增收添门路
骤雨初歇,嘉陵江畔的青山在江水映衬下更显青翠,河流波光粼粼,池塘蛙声阵阵,田野间禾苗拔节生长,徐家坪镇就处在这幅美丽画卷中。
傍晚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徐家坪社区上坪组村民黎跃辉拿着扫帚,清扫着家门口的落叶。
黎跃辉的家在上坪安置点。这个安置点是“5·12”特大地震后,于2008年6月中旬动工建设的,共31套房,每套房带阁楼、阳台,白墙红瓦。当年11月底,包括黎跃辉在内的受灾群众全部迁入了新居。
走进黎跃辉家中,客厅里彩电、冰箱、沙发等家用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前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在地震中垮塌了。搬进来后用水用电都很方便,就像住在城里一样。”50多岁的黎跃辉叙说着徐家坪社区从破瓦颓垣到安居乐业的点滴变化,村组间道路拓宽了,社区排洪工程建成了,观景长廊、公共厕所等也都建设完毕,家家户户门前还挂上了家风家训牌匾……去年,他还积极响应镇上民房改民宿的号召,将自家二楼的三间空房改造成了民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几天,可把住在上坪7号院的余小琴忙坏了,在自家小院开办的农家乐里,客人们或坐或立,谈笑风生。“我们通过抖音视频找来的,这里风景美,饭菜也好吃,下次还来。”来自甘肃的游客张女士赞不绝口。
“自2008年搬到安置点,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去年镇上统一给每户的房子加盖了一层,改造成了民宿,由公司统一管理,我们光等分红,自己开农家乐卖点小吃,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加上老公在外务工,家里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余小琴高兴地说。
“我们按照上坪民宿发展规划,采取整户租赁、共建共管、收入分红的方式,进行旧房改造,打造精品民宿。目前改造14户,可接待游客50余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徐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清海介绍道。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近年来,徐家坪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移民社区后续帮扶和管理服务。将人居环境整治、群众思想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公共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以“三区建设”为战略定位,以“1+4”组团式发展为思路,改建道路12.8公里,完成供水、供电、互联网等8处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改造。在徐家坪社区、朱儿坝村等主要节点部位实施墙面彩绘和亮化美化,完成680余户的厨房、厕所、庭院改造。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治理模式,积极通过“院坝说事会”答疑群众思虑、鼓励群众发展。在全省首创“镇街村居联审联办”模式,实现631项行政审批事项“当地办、跨村办、跨镇办”。建设学校、日间照料中心、农贸市场、儿童游乐园等便民服务场所,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居全县前列,2021年,徐家坪镇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
旅游旺——
风景变“钱景” 日子有奔头
2020年,徐家坪镇按照“三区”战略定位及城镇化建设要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建设集观光、休闲、康养、研学、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徐家坪景区,通过挖掘铁路文化,规划设计铁路职工怀旧街区、宝成铁路纪念馆等“八大主题体验区”,在铁路片区沿线绘制铁路文化主题彩绘,打造铁路风情小镇。
走在前往火车站的柏油小路上,路旁的彩绘墙让人眼前一亮。沿路走去,几节绿皮火车车厢映入眼帘。据当地村民回忆,用来装点“铁路小镇”的火车运抵徐家坪车站的那天,整个徐家坪都沸腾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兴奋不已,纷纷前来观看。
2022年“五一”假期,尽管铁路景观尚未修建完毕,但徐家坪俨然成了我市乃至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网红打卡地。在电气化机车观光体验区对面的一家商店中,80岁的老人张强正忙着清点、签收进货订单,为一天的销售工作做准备。
“以前就是当地居民来买点东西,现在游客多了,来买东西的人也多了,水、方便面、饮料等物品隔三差五就得进点货,不然店里就没有啥卖的了。”依托于旅游业的兴起,现在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张强对生活质量也愈发满意。
返乡创业的周明泽同样看见“铁路小镇”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原来在外务工时当过烧烤店员工,学了些手艺,现在父母年龄大了,需要人照顾,所以留在家乡创业开店。”周明泽告诉记者,前两年,他在景区内的路边摆摊卖烧烤,凭借着独特的烧烤技艺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不少游客的青睐,生意日渐兴隆,但只要碰上下雨天,他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镇上的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他,鼓励他在火车餐吧内租一间铺面经营小吃。
今年1月,周明泽的小吃店正式营业,他不仅卖烧烤,还推出火锅、小炒,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品尝,从营业到现在收入了6万元。“镇上的创业扶持力度真的很大,房租便宜,水费全包。自从有了店铺,不仅生意好,环境也好,再也不怕风吹雨淋,收入也稳定多了。”周明泽高兴地说。
随着徐家坪3A景区的成功创建,小镇的繁荣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许多村民在景区里开起了小商店、餐馆、奶茶店等,实现了从“看风景”到“做生意”的转变。
“我们这个景区现在是全县返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现已培育经营户15家,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还提供经营指导,确保经营户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经营公司略阳县嘉明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永明说。
今年以来,徐家坪镇日均客流约2000人次,带动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助推居民用勤劳双手增收致富。
产业兴——
“15分钟就到岗” 赚钱不奔波
近年来,徐家坪镇因地制宜,搞产业、谋发展,按照“一产先导、二产支撑、三产联动”的农文旅发展定位,以蚕桑、天麻、烤烟三大骨干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干杂果、魔芋、大樱桃等特色种植产业,建成六大产业园。同时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将农户与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紧紧“捆绑”在一起,让他们不出村就能就业,不奔波就能赚钱,真切地感受到“如今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朝阳冉冉升起,徐家坪镇上坪蚕桑基地的600余亩桑园也热闹起来,正是桑叶采摘期,附近的村民早早来到桑园开始劳作。
据了解,养蚕是徐家坪老百姓的一个传统,不过以前多是家家户户散养。近年,徐家坪镇引进陕西福瑞源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兴建蚕桑基地,鼓励农户抱团发展,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在小蚕共育室内,村民王秀莲麻利地将刚采摘回来的桑叶进行切分,为2至3龄期的小蚕添加桑叶。“我平时在家做点农活,空闲时间就过来帮忙采摘桑叶、喂小蚕,每天能挣80到100块钱。”王秀莲高兴地说。
“我们一年可养6批蚕,每年可稳定提供就业岗位50个,年累计用工1600人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福瑞源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金诚告诉记者,该公司以土地流转、务工、订单回收等多种方式与村民密切合作,让附近的村民实现流转土地有租金、入园务工有工资、入股有分红。
年近60的高维军,是当年给习近平总书记执笔写信的人。多年来,他始终牢记嘱托,用勤劳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几年前,高维军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掌握了天麻栽植技术,但都是大田栽植,靠天吃饭。2022年6月,社区建起了智能温室大棚,公司还和他签了天麻保底价收购合同,给他吃了定心丸,明年他还打算扩大天麻种植规模。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不仅要把总书记的嘱托记在心里,还要落实到行动上,自力更生,争取过上更好的日子。”高维军信心满满地说。
集温泉酒店、室内水上乐园、康养中心、民宿以及3000多亩水果采摘园5大产业为一体的郙阁田园综合体项目,是徐家坪镇乡村振兴楷模建设中落下的重要一子。近年来,这个项目为朱儿坝村近100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90后姑娘辛丽是汉析里温泉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2019年朱儿坝村建起了温泉酒店,酒店来村里招聘时,她第一个报了名。辛丽说:“我从家里出发,骑电动车15分钟就能到岗,每个月有3500元的收入,还能够照顾年幼的孩子。目前我们酒店里的客房保洁、帮厨、服务员大部分都是村里人。”
时间见证了徐家坪镇的华丽转变:如今,这里建成了天麻智能大棚(中药科普实践基地)3680平方米,立体框栽天麻2万窝;周家坝1.5万平方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成功种植出汉中“第一茬”哈密瓜;福瑞源蚕桑养殖基地、二房山食用菌合作社等载体,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开发以蚕丝、蚕茧为主体的文创周边手工艺品,让“土特产”变成年轻人稀罕的“新玩意”。
近五年,全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4亿元,人均纯收入从2020年的11826元上升到2023年的15544元,有效激发了当地群众的产业发展动力。
在危难中崛起,在感恩中奋进。昔日的灾区变成了景区,荒地变成了广场,田园变成了果园,乡村颜值不断提升,浴火重生的徐家坪不负殷殷嘱托,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重建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