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相融互促 新农村和美富裕

2024年07月25日 温暖的回响 文章字数:4185 文章浏览数: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年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手工、旅游等特色产业,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房,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以农业支撑、文化赋能、旅游加持积极探索新路径,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深层次谋划推动农文旅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农文旅相融互促 新农村和美富裕
本报记者 李扬

    俯瞰天汉大地,美景处处入画来。    (资料图片)

以农为本 筑牢发展基石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当下,传统的农业耕种已逐渐淡去,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唱响了主旋律,智慧农业已经在天汉大地上生根发芽,为汉中农业产业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空心菜长在墙上,圣女果不用浇水……在城固县文川镇“五个农业”示范园,气雾栽培技术近日亮相了。
  这里的大棚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精确地调节水分、营养、光照、湿度等一系列植物生长要素,更能精准控制营养液浇灌时间、浇灌量,充分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雾化浇灌后剩余的营养液能够通过营养液沉淀循环系统进入回流管道,经过过滤、杀菌、消毒等步骤后再次利用,可以节约成本。”该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严俊岭说。
  科研人员配制好的营养液,能满足蔬菜各个时间段的生长需要。一颗颗金黄色的小番茄亮丽饱满,摘一颗放在口中,甜中带糯,鲜美多汁。“由于采用气雾栽培技术,不需要土壤,没有重金属等污染,蔬菜采摘下来用清水洗后就可以吃。”工作人员介绍。
  这是城固县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朱鹮之乡”洋县,正大力书写着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洋县黑米,外皮墨黑,内芯雪白,有“黑珍珠”之称,有机是其一大特色。
  “我们在种植黑米时,没有施任何的农药和化肥,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在介绍洋县的黑稻田项目时,西安高科集团高新地产黑稻田项目负责人张良表示。此外,他们还聘请当地的老农帮忙打理稻米种植园区,一年能产3000斤左右的黑米。
  为实现朱鹮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洋县自2010年开始,围绕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和全国有机产品交易中心目标,加快推进预制有机轻食首位产业发展。
  有机是如今洋县的一张新名片。
  目前,全县有机企业集群达到45户,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1种17.68万亩,认证总产量4.01万吨,有机农业产值16.4亿元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02个……该县把有机产业作为“一县一策”首位产业,聚力打造有机洋县,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来,我市以“五个农业”为抓手,聚焦10条农业产业链纵向延链条、横向建集群,加快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认定首批54个市级“五个农业”园区(基地、企业),全市有机农业面积稳居全省第一。
  农业要发展,乡村环境是底色。
  一条条蜿蜒的道路干净整洁,一幢幢农家院落错落有致……走进秦岭腹地深处的留坝县武关驿镇河口村,空气清新,一幅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泥巴路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浆裹腿,垃圾到处堆倒,玉米秆围成的茅厕,木棒棒搭建的猪圈随处可见——这曾经是河口村的真实写照。
  “自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村里就大变样了!现在村上水泥路通到了家家院子,户户建起了卫生厕所,蚊蝇少了,村庄变得更美了,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李志瑶谈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挂满了笑容。
  一年来,我市加快建设彰显汉风古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5%,自然村生活垃圾收处体系覆盖率95.9%,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91.5%,硬化道路通达率100%。全市共有1个镇、10个村被认定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4个镇、13个村被认定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
  

以文为魂 激活内在动能


  油菜花的绽放,让农民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每年阳春三月,汉中的上百万亩油菜花陆续开放。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成为我省重要品牌文旅节会活动之一,亦是汉中一张独特城市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产业。
  我市以花为媒,始于花,不止于花。
  去年9月24日,我市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农产品博览会在南郑区汉山广场启幕,一件件农产品包装精美、种类齐全,展示着我市农耕文化成就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
  乡村是文明的载体,是凝聚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宝库。
  在宁强县巴山镇茅坪沟村,每年都会在田间举行秧苗会和开秧门仪式,让羌族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得到了完美诠释。
  秧童、开犁、下籽、扯漂子、投放鱼等羌族传统农耕习俗依次在活动中登场,大家穿着利索,穿梭于泥泞的农田之中,手持嫩绿秧苗,分秧、插秧,动作麻利而富有节奏,再现了农民勤劳耕种的美好品质。
  在巍巍青山岭和滔滔嘉陵江的环抱下,略阳县徐家坪这片热土生机勃勃。
  自2008年“5·12”后,这里的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勤劳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十余年时间过去,白水江苏维埃旧址、上坪感恩亭、明理馆……一批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的红色文化在这里见证历史,宝成铁路纪念馆、徐家坪铁路风情小镇……一系列以铁路文化打造的特色景点让人耳目一新。
  去年以来,徐家坪塑造特色品牌形象,先后举办刨汤节、庆传统节日、纳凉晚会、“七夕”篝火晚会等各类民俗及文体旅活动20余场。2023年上半年,该镇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发展农家乐5家,吸纳8户农户参与民宿改建,带动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引领居民用勤劳双手增收致富。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有了红色文化、铁路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加持,让徐家坪在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楷模之路上越走越远。
  藤编,这颗镶嵌在我市非遗文化中闪耀的明珠,用一条青藤、一双巧手,就能“编”出幸福生活。
  在南郑区黄官镇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十来名工人们正埋头工作,一根根藤条在飞动的指尖密密相扣,一把把藤椅如春蚕吐丝般渐渐织就。
  汉中藤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现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为了弘扬和发展汉中藤编技艺,让汉中自古就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五编”得以良好传承,汉中藤编非遗传承人陈良顺建立了“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全面开展藤编技艺培训传承。经过多年努力,黄官“五编”已成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名片。目前,南郑全区藤编年生产量达18万余件,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五编”产业辐射带动7镇3000名群众持续增收。
  

以旅为脉 擎画美好画卷


  “作为第一批返乡开发民宿项目的人,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无非是让村民们能对自己乡村的资源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审视。”隐居乡里创始人、留坝县民宿协会副会长陈长春表示。
  留坝,这个地处秦岭南麓腹地的宜居小城,是近年来颇获旅游开发、投资运营者青睐的生态宝地。1970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里,孵化民宿80余家。
  当人们看到自家的旧屋经过改造设计能成为令游客争相打卡的民宿,当山林流水成为具有价值的旅游吸引点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心境发生变化——原来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
  两山文化的不断嵌入,让留坝的发展不止于此。几年时间里,在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该县全力打造了马道驿、文川道、火烧店、秦岭·宿集、老街等10个充分保护传统建筑特色民宿集群,老街万邦书吧、秦岭“三农书院”、青桥驿镇社火坪村稻香馆等一批新型文化阅读空间,已形成民宿、餐饮、商贸、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集群效应。
  留坝民宿集群之所以成为陕西全域旅游的“留坝样本”,除了勃勃生长的民间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专业力量的合力打造。
  该县先后成立了县级民宿建设领导机构,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同时,引进和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通过直接注资、资源入股、协助招商和创意合作等方式,激活乡村人才集聚,引导“村企”共建促进民宿发展。
  依托秦岭山区绿色资源,留坝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文旅发展之路,探索形成的“两山两化”生态价值转换“留坝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势头下,佛坪这座山清水秀的绿色发展小城,正在紧抓这轮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把田园综合体作为承接载体,以天然的生态环境引领农文旅经济发展。
  仲夏时节,该县王家湾村草木青翠,溪水潺潺。丝路花园研学点、荷塘咖啡屋、稻鱼游园、大地餐厅、打卡广场等一系列网红农旅融合的高质量旅游产品相继出现,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观光。
  村民张燕燕忙着给游客制作饮料。她笑眯眯地说:“村里越来越美了,还经常搞活动。我们卖烧烤、小吃、土特产、玩具都能挣钱。我一天的流水最多时超过2000元!”
  近年来,王家湾村成功创建为“汉中市美丽乡村示范村”“陕西省农业现代园区示范村”。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1.83万元,冲进全县“第一方阵”。
  为了让游客在佛坪能够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沙窝村、王家湾村、银厂沟村等一批村子通过整合资源,也打造了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养生、民宿等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园区。
  “旅游旺季时,成百上千名的游客会慕名来这里体验田园风光和生活。”在沙窝村移民点,村党支部书记肖裕斌自豪地表示。
  说起西乡县,总是绕不开茶。
  在峡口镇江塝村,一排排茶树布满山坡,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作为全县规模最大的观光茶园,拥有3.7万亩茶树的江塝茗园以茶文化、旅游、养生为主题,建有温泉酒店、旅游商业街、水上乐园、自驾游营地、养生营地等,发展成为集茶乡风情展示、茶文化推介、乡村生活体验、户外拓展训练、茶叶种植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旅游观光目的地。
  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抓项目,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牛鼻子”。
  在茶旅融合发展思路推动下,江塝茗园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将群众紧密镶嵌在茶产业链上,把庄稼人变成“上班族”,带动峡口镇1.2万名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鲜叶自销、入园务工、入企上班等方式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一年来,我市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经营性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1元、增长7.4%,增速与全省持平。
  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在奋斗新征程上,我市将结合现代化农业,以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挖掘、活用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生态资源等优势,闯出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书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