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结硕果 点绿成金惠民生

2024年07月26日 温暖的回响 文章字数:4486 文章浏览数: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他强调,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一年来,我市聚焦“绿色循环 汉风古韵”战略定位,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7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数全省第一;全市有机农业面积稳居全省第一;持续做大绿色工业,创建12个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三——
 

“两山”理念结硕果 点绿成金惠民生
本报记者 李弋戈

    宁强县高寨子街道办千山茶园。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是汉中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更是汉中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和力量源泉。
  回顾过去一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构建“六个体系”、争做“六个示范”重要要求,加快打造生态城市“五个新标杆”,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用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
给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绿水青山如何通达金山银山?
  留坝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全省率先成立县、镇两山公司,以“绿水青山”为基础,以“转化增值”为核心,坚持用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方式建设生态,通过“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两山”高效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赋能,同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留坝特色,可借鉴、能推广的“两山”转化道路。该县两山公司已运营近3年时间,获得银行授信15亿元,吸引直接新投资20.5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1.8亿元,实现了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有效转化。
  该县总面积1970平方公里,山林面积占比大。家家户户只有一两亩水田,种田成本高。随着村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田地撂荒和非粮化现象日趋严重。2022年,该县创新开展的“购米(参)包地·唤醒沉睡土地”活动,改变了这种现状,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让转化载体更多。具体说来,就是两山公司与该县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农田承包、耕种与产品收购订单,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户对认购农田进行耕种,所产出的农产品全部交由两山公司统一管理加工,按村核算统一分配。认购者可参与育苗、插秧、收割等各环节,并享受地块种植成果,自用之外的产品交由两山公司代销,既整治了土地非粮化问题,又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活动开展以来,吸引了三农专家温铁军、人民大学教授董筱丹等专家学者、干部职工等560余人参与认购地块,累计带动当地农户新增种植生态稻米620亩、林下西洋参230余亩,恢复撂荒地363亩、整改复耕100亩,带动10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1.6万元,群众户均增收1800元。
  “我们相当于‘媒人’,一手连线农民统一种植标准,一手牵线市场订单销售。以‘购米包地’活动为例,水稻实现了无公害、生态化种植,大米认购均价是普通大米市场售价的2倍以上,可以说为绿水青山打上了优质优价标签。”留坝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伟介绍。该县坚持把盘活闲置资产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建立“政府+村集体+运营商+农户”的模式,其中利用荒滩地打造的“中国栈道渔村”品牌,项目运营以来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00余万元,实现昔日“荒滩”变“金滩”的华丽转变。
  发生在留坝县的生动实践,正是我市积极拓展“两山”转化道路路径的缩影。为了不断夯实实现基础,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山”资源公司县区全覆盖,市本级“两山”资源公司实体化运作,开展生态资源资产的调查收储、确权登记、价值评估、市场交易等业务,搭建起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资产运营开发体系,实现了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供需对接。我市制定出台了《汉中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试行)》《汉中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支持各县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开展试点。根据《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结合汉中实际,收集整理基础数据,细化完善核算指标,编制形成《汉中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汉中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2021)》,2021年汉中市GEP为2913.25亿元,是当年GDP的1.65倍,定量核算生态系统的产出与效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
  

用绿色贷款推动绿色动能释放
为强化“两山”转化提供机制保障


  “如果不是‘富民贷’,我的猪场就倒闭了。”略阳县横现河镇跑马村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周燕说起3年前养猪场遇到的困难还是十分感慨。2021年,因生猪市场持续低迷,周燕的养猪场出现了不小的困难,原本可以养殖500头猪的猪场只养了不到50头。在了解到周燕急需一笔资金用于购买仔猪的情况后,农行汉中分行主动前往了解情况,用了不到两天时间,20万元的“富民贷”就发到了周燕手上,解决了猪场扩大生产经营的燃眉之急。近年来,我市开发出“乡村振兴成长贷接力贷”“稻渔贷”“柑橘贷”等系列贷款产品,全省首笔“高标准农田贷”“富民贷”“茶叶兴农贷”落地汉中。
  这是我市持续强化“两山”转化保障机制,落实宏观政策要求,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不断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58.79%,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优化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建立符合绿色产业标准、有融资需求的绿色项目库48个,总投资86亿元、融资需求69亿元。各相关部门强化项目审批力度,对列入“绿色清单”的产业、企业、项目加强政策支持与融资对接力度,推动农行汉中分行向陕煤电力略阳有限公司成功投放贷款3亿元,成为首笔在汉落地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为全面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我市制定《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细则》,明确“全辖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绿色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贷款客户总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速不低于同期全部债券同比增速”四个不低于目标。还出台了《汉中市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五条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我市持续强化绿色金融服务和创新,以留坝县为代表创新建立的“政府搭台、银行融资、企业运作、合作社参与、运营保底、产权鉴证、农担担保、保险助力”八位一体融资模式,成为我省首创“两山”资源公司市场化融资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成为汉中绿色金融新样板。金融机构创新运用“两山贷”“集体经济组织贷”“乡村振兴贷”“节能减排贷”等信贷产品,全省首笔“两山贷”落地我市留坝县。同时,引导保险机构研发推广环保技术装备保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森林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产品,实现绿色保险保费2.48亿元,同比增长37%。
  我市绿色贷款呈现出突出支持重点领域绿色产业建设的特点,加强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国家储备林基地、“味见汉中”“汉中仙毫”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融资支持。我市积极鼓励企业以节能环保为重点进行转型升级,挖掘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合理融资需求,去年以来,辖内银行机构为全市11个生态农业、51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3.7亿元、47亿元。我市设立1亿元汉中绿色循环发展科技投资基金,已支持4个项目3300万元,已入库的汉江流域汉中市中心城区、嘉陵江略阳县城段、留坝县褒河流域综合整治与农文旅开发3个EOD项目,已完成投资39.32亿元,我市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得到了生态环境部领导肯定。
  

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走出一条一二三产可持续发展道路


  绿色是天汉大地最动人的风景,也是汉中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底色。
  7月盛夏,西乡县骆家坝镇大兴村生态茶园碧翠如画,茶农在茶垄间采摘鲜叶供应外贸茶制作。自骆家坝镇党委和外贸茶出口企业签订协议后,茶农自7月到9月,每天采鲜叶1万斤出售给茶企,他们的收入直接把全镇人均纯收入拉高了600元。目前我市打造了茶旅融合示范园21个、茶乡旅游线路11条,围绕观光、休闲、研学等内容,培育“茶+N”新业态。我市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共带动22万户茶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市持续做强特色农业,全力打造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全市有机农业面积、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稳居全省第一,以茶、药、菌为主的三大全省单项冠军产业产量持续增长。
  勉县定军山下,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钢公司”)的一座座厂房掩映在一片片绿荫中。作为我省钢铁行业“领头羊”,汉钢公司已走出一条安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公司的脱硫脱硝设施总投资约4.8亿元,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可稳定实现超低排放,符合国家环保发展趋势。”汉钢公司烧结厂党委书记、厂长相里军红介绍,公司近年来在环保方面投入巨资,引进了多项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废气超低排放,同时通过积极实施烧结活性炭脱硫脱硝改造、球团脱硫系统改造、料场封闭等一批环保节能项目,顺利完成了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改造升级。
  ——一年来,我市持续做大绿色工业,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能源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谋划实施产业链项目26个,总投资123.16亿元。陕钢集团中厚板、德容航空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4户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创建12个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8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陕南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三。
  2023年,宁强县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宁强的好山好水和非遗文化越来越为人熟知。该县青木川村羌绣合作社负责人何艳萍说:“青木川以前是个很偏远落后的地方,我们靠常年在外面打工来维持生计。自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源源不断地游客来这里旅游消费。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年能挣40至5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近年来,宁强县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不断探索文旅产业与生态、农业、科技融合的“羌文化+”助力“两山”转化的“羌绿增金”模式,丰富了“两山”转化的深度和广度,让生态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市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投用,加强非遗活化传承,创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打造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8个,推进文旅商交体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16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8.01%,实现旅游收入199.55亿元,同比增长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