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与褒城驿(下)

2024年07月2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999 文章浏览数:

马世明


褒城驿的衰落

  中晚唐时期,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随时都会波及蜀道交通与驿站管理。大约在元和十年(815),元稹再次经行褒城驿时,与六年前的褒城驿相比,已面貌全非。昔日的褒城县令黄某已死,使作者心情郁闷。这些都影响了元稹的心情,在诗中流露了出来。他的《褒城驿二首(其一)》载:“容州诗句在褒城,几度经过眼暂明。今日重看满衫泪,可怜名字已前生。”过去好友窦容州窦群题褒城驿壁诗,让他眼前为之一亮,现在已天人两隔,令人悲伤。《褒城驿二首(其二)》记载:“忆昔万株梨映竹,遇逢黄令醉残春。梨枯竹尽黄令死,今日再来衰病身。”元稹曾经驻足褒城驿漫游时结识的褒城县黄县令已逝,翠竹与梨花争春的景观已难寻觅,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自己已衰老了,这也是唐代社会衰落的写照。
  晚唐著名诗人薛能(约817—约880),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的副将,他曾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春夏之交从褒斜道入蜀。薛能目睹的褒城驿已面貌大变,难觅元稹为监察御史时入蜀的景观。他的《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因仰叹而作》云:“鄂相顷题应好池,题云万竹与千梨。我来已变当初地,前过应无继此诗。敢叹临行殊旧境,惟愁后事劣今时。闲吟四壁堪搔首,频见青蘋白鹭鸶。”诗人已无法感受到元稹当年诗中描写的褒城驿景观,更担心褒城驿每况愈下,越来越糟。薛能的《题褒城驿池》记载:“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褒城驿标志性景观驿楼前大池,也失去了昔日风采,亭子虽在,画舫已无,荒草丛生,牧牛食之,更让诗人忧心的是,有朝一日池水干涸,完全荒弃。不幸的是,薛能的忧虑,被孙樵验证了。晚唐文学家孙樵所见的褒城驿已彻底衰败不堪,与大唐帝国的衰落同步。“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唐代是秦蜀古道与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褒城驿由盛到衰,与唐朝的命运趋同。唐诗美妙,得江山之助,也得先民智慧;诗人们描写褒城驿山水的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将永载史册,“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也将随着这些不朽的诗文成为人们永恒的追忆。从流传的诗词文献中我们确信唐代的褒城与褒城驿就在今天褒谷口褒河西岸的古褒城,这对于进一步挖掘传承保护好褒斜道文化遗产,更好推进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深度开发,促进文旅融合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