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得画图开
——记汉中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久存
2024年07月2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94
文章浏览数:

伍宏贤
“熟梅天气半晴阴”的五月,我来到城固县莲花办五郎村汉中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久存的农家小院时,正好碰上他的儿子李宇从门口一棵高大的树上夹了“金蛋蛋”下来,那情景恰似南宋大诗人戴复古的那句“摘尽枇杷一树金”。得知我的来意之后,李宇在堂屋门口声音很大地朝屋里喊:“爸,有人找你。”随后又解释道:“去年一场病,突然就耳聋眼花了……”李久存老人虽然视力听力有障碍,但思维清楚,我们的交流便在高分贝的氛围中进行。
李久存1939年出生,今年85岁。他小时候常在庙里看父亲画壁画、塑神像。过年时,父亲会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好看的窗花,贴在墙上,贴在窗户上,红红火火的。他满脸骄傲地说:“父亲是个大艺术家,当地的每一座庙里都有父亲塑的神像,画的壁画。我也是随处涂鸦,把自己心中所想,都画在墙上、地下、废纸上,感觉画画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从城固师范学校毕业后,他相继在城固境内几所小学任教,给学生带语文及美术课,在学生心目中,他是能写会画的“神人”。1998年退休后,他便重拾“旧梦”,在家乡开办了纸扎铺来研习绘画与剪纸,最初以制作花圈为主。由于他所设计的花圈纸花大气厚重,很受市场欢迎。又加之各色纸艺在李久存的指间顷刻成形,让人惊诧不已,很快小店业务扩张,红白事、寿诞等所需物件样样俱全,李久存更是名气大增。就这样,由绘画而剪纸,他的老年时光其乐无穷、熠熠生辉,最终成为声名远播的乡村剪纸艺人。2015年他成为汉中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当李宇把两大捆用硬纸壳包裹着的剪纸作品拿出来时,我看见李久存老人眼睛里溢出了泪花。这是激动的喜悦,这是心血的凝聚,还有什么比回忆自己曾经的美好更兴奋呢!在枇杷树的浓荫下,一张张或大或小,或圆或方的剪纸作品铺开来,布满半个小院,我被这些剪纸艺术所震撼:《金龙献瑞》九条金龙盘踞,龙头向心,呈现出团结一心的磅礴气势;《福寿绵绵》那硕大圆润的桃果与飞翔的蝙蝠环绕着一个篆书“寿”字,给人以福气满满的吉祥幸福之感;《迎福》里,一对萌童在高挂的大红灯笼下,燃放鞭炮嬉戏闹春,童男玉女喜上眉梢的表情在稚气脸庞上清晰可见,新衣裳上的飘带随风舞动,天真可爱的情趣跃然纸上……
“这有多少幅作品呀?”我大声问道。
“有两百多幅吧。”李久存的神情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都是他没日没夜剪出来的。”他的老伴打趣说。
“你觉得剪纸最难的是什么?”老人笑了笑说:“是打底稿,底稿画不好,就剪不出名堂。”这时,李久存的徒弟李海琴解释道,“打底稿就是构图,这是剪纸的基础,画好底稿还要反复修改,甚至在剪的过程中,还要调整,直到满意为止。”我又追问剪一幅作品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单是剪纸,一会儿,最多半天时间就成了。”李老自信地说,“像窗花呀、喜鹊登枝呀,都可以随手而成。那些复杂图案的,不仅要剪,还要用刀刻的就麻烦一些,一般时间在两天左右。前几天我给消防队,制作了一幅消防安全图,白天黑夜赶了两三天。”李海琴深有感触地接着念叨:“李老师经常说,手艺人靠手艺吃饭,活要用心,必须做得精细精致。这是剪纸艺人生存的本分,也是剪纸艺术得以传承的看家本事!”
今年72岁的李海琴与李久存同村,是个率直利索之人。她说,剪纸不仅要有灵性,更要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我笑问:“您现在也已经是讲师级的人物了,觉得剪纸传承方面都有些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李海琴快人快语:“现在这种手艺活很少有人看得上了,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传承剪纸有很大困难。好在县文化馆经常举办培训班,也来村里走访调研,要把这个‘活’当产业来搞,这就是希望。”她还说自己也带了两个徒弟,一个三十来岁,一个是技校学生,都还心灵手巧,能够单独上手铰活了。
她还说,最近接的活也不少,有单位要的,有文创产品,还有网上订制的,一直都在加班加点,好及时给人家交。
临别时回望,李久存老人还坐在枇杷树的绿荫下,一张张翻看自己的作品,红红的纸张在老人枯槁的手中微微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