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着父亲学藤编手艺,成立公司带动3000余人增收,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
用巧手编织幸福光景
本报通讯员 何祥弘 文/图
陈良顺手把手地教工人藤编技法。
“一把刀、一支笔、一根藤、一条致富路”,说的就是现在响当当的良顺藤编工艺。
从18岁时藤编技艺出师到成立公司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从一根根藤条在巧手翻飞间到变成各式各样藤编作品,从年轻时骑着自行车载着藤椅去集市上卖到现在产品销往欧美、东亚、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用40余年的心血和努力编织出了多彩生活。
薪火相传 让传统的藤编技艺“活”下去
走进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厂房里,一派忙碌景象。“咱汉中藤编的历史,那可悠久了。藤编一般用青藤、竹、木这些原材料,产品纯天然,而且透气性强、体质轻盈、美观耐用。”陈良顺指着藤椅,自豪地说道。
在厂房里,陈良顺不时地走到堆满藤条和竹制框架的工人旁边,手把手给年轻人指导编织技法。随着公司当前订单量的日益增加,陈良顺干起活来的劲头更足了。
但就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家具行业日益发展,汉中各地的传统藤编企业先后倒闭。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习藤编技艺。
面对这种现状,陈良顺不由想起父亲临终前“要脚踏实地,把藤编产业做好”的遗愿。“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没了接班人,一定要把藤编传下去。”陈良顺在心里暗下决心。
在传承父亲藤编手艺的基础上,他还虚心向村里的老一辈藤编手艺人请教藤编技艺,也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创新探索的经验,甚至专门到云南、广东、江西、四川、贵州拜师学艺,博采众家之长。
创立公司 发展为联农带农的富民产业
为顺应产业的发展,2007年他成立了南郑县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和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以传统手工藤编产业为基础,让汉中自古就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五编”(藤编、竹编、棕编、扇编、草编)得以良好传承。
2020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他又成立了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采取“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藤编产业、直接与贫困户对接收购编织产品、直接与贫困户合作发展产业、畅通贫困户的销售渠道、畅通贫困户就业创业渠道、畅通贫困村发展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三直三通”举措,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该公司还直接与朝阳、桂花、白庙、倒庙4个贫困村签约结对帮扶协议,从原材料种植、采收,到产品加工销售等给予全方面扶持,并根据各地特色进行不同产业划分,分别在周边的黄官、青树、红庙、濂水、两河5个镇建设生产、种植、原材料收购基地12个。
目前,公司已带动760余户农户、3000多人增收。现如今,合作社已有入社成员485户,带动了1200多户从事藤编生产。
一根藤条,缠绕着历史绵延的传统手艺,编织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羽翼。黄官“五编”是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如今,汉中市南郑区藤编年生产量可达18万余件,藤编产业年总产值6000多万元,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藤编已经成为当地联农带农的富民产业。
传承创新 让藤编产品销往国内外
2021年,随着汉中藤编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良顺也被认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把从大学毕业的儿子陈凌凯培养成为汉中藤编第五代传承人。
父子携手,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营销结合,成立电商公司,组建电商团队,采取“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运营。如今,他们在多个线上平台开设10家店铺,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及欧美、东亚、东南亚十多个国家。
为使古老的藤编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陈良顺相继又成立了陕西省、汉中市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传统非遗文化研究、展示基地,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将各类编织技术运用到装饰工程、服装艺术、创意作品、首饰工艺等领域,藤编艺术服装、创意藤编灯具、首饰、竹编茶艺器具等一百多种产品,已申请专利25项。
作为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说:“我深感责任重大,一定要把藤编这一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下去,做大做强藤编产业,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在陈良顺坚持不懈地传承下,2022年“汉中藤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汉中最具有特色的产业之一。“汉中藤编”非遗技艺传习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省级非遗助力扶贫“示范单位”和省级非遗工坊。他本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