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人大履职尽责做好易地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4年07月30日 政治 文章字数:1401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邓先根 任依灵


  一幢幢整齐的移民搬迁楼拔地而起,孩子们的欢笑声在宽敞的文化广场荡漾,社区工厂里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走进镇巴县三元镇易地移民安置点,处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图景,而这背后凝结着镇巴县人大的担当和作为。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镇巴县人大常委会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列为年度重要议题,积极开展系列调研,采取日常督办、专项督办、跟踪督办等一系列措施,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逐步能致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全面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组织5个调研组,深入镇(街道)、部门开展全方位的调研视察,详细了解搬迁群众的产业发展、收入支出、安置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以及社区治理和融入等情况,与群众面对面谈问题、与基层党员干部话发展,不仅全面摸清了“底数”,还听到了每一户搬迁群众的心声。
  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视察,准确掌握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县人大常委会要求相关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当,确保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实效;将后续扶持工作纳入重点民生工程,实实在在推进。
  在此期间,调研组形成了一系列调研成果。如县发改局制定的《镇巴县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重点工作的通知》等多个相关文件,有效推进了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地实施。
  当地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以支持社区工厂发展、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例,当地培育了356个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周边的安置点;培育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实施了茶叶、魔芋、中药材、蔬菜等特色项目,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收益分红等方式,带动3568户安置群众在各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在大池镇迎春村,68岁的陈大爷牵着牛、担着篮子,面带微笑。就在几年前,他是坚决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担心的不仅是新家的生活,更关乎这片土地承载的回忆和情感。
  “人大调研小分队入户访谈,给我们讲明白搬迁的好处。”陈大爷回忆说。经过镇村干部的耐心沟通,陈大爷最终决定搬到山下的安置点。如今他在安置点附近找到了养殖的工作,每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儿子也在安置点附近找到了就业岗位,全家人的生活更加稳定和富裕。
  张女士自从搬到杨家河集镇移民安置点后,生活大变样,她说:“以前住在山上,出门很不方便,早上送小孩上学也是个大问题。自从搬到新家,学校距新家只有几百米,送孩子非常方便,最近又在附近的社区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比以前在山上强多了,每天送完孩子就过来上班,一年也有好几万收入,下班后还能跳跳广场舞,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陈大爷和张女士的故事只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而这每一个故事都凝结着县人大常委会的关心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辛勤付出。
  县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调研的方式形成了常态化监督机制,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活动、印发政策宣传手册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尤其在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渠道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近15720人实现务工就业,搬迁“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在社区治理方面,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建设、优化社区组织结构,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和幸福感。
  如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日益显现,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