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点亮幸福生活
2024年08月01日 温暖的回响
文章字数:4343
文章浏览数:
2023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指出,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他亲切地对大家说,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时来过汉中,这些年一直牵挂着这里。这次来,看到这里发展变化很大,城市井然有序,很欣慰。他祝愿大家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
一年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生态城市建设,在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教育、就业、医疗、交通等领域持续发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增进民生福祉 点亮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王茜
市民在天汉湿地公园观景拍照,尽享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汤江 摄
牢记嘱托,奋楫笃行。
去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就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等提出殷切希望,对让汉中的父老乡亲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幸福给予深厚关怀。
一年过去了,稳定的收入、优美的城乡环境、满意的医疗、优质的教育、安心的养老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井然有序、安居乐业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有序推进,天汉儿女心中的幸福愿景越来越触手可及。
强基础优环境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在汉中,说到生态宜居,一江两岸无疑是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建设中最生动的注脚。漫步在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清风徐徐,芳草茵茵,人在景中,景在城中。
“不用远行,家门口就是风景。”天汉湿地公园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景区,生态湿地和岛屿面积达1.5平方公里。“打造天汉湿地公园时,我们通过‘柔性治水’等工程实践,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后流入汉江。”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军介绍。
“这里以前是一个塑料包装厂,附近只有些老式居民楼。”在东关街道生活了50多年的杨慧萍介绍,东关里·文化运动广场改造前,路窄人少,宽度顶多过个三轮车。2021年仅一年时间,老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兼具文化、运动两大特色的城市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成为市民的普遍期盼。2022年起,城固县投资约1400万元,按照“根植于城固,生长于城固、盛开于城固”的理念,结合“民生、历史、文化”三大主题,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均衡布局,在全县修建口袋公园近30处,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互动交流、休闲游憩、观赏娱乐的街头绿色空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游园赏景,享受口袋公园带来的便利。
平整笔直的道路、焕新升级的花园……走进汉台区东城世纪园小区,优美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别看现在小区环境漂亮,以前小区排水系统不好,地面容易积水,居民意见可大了。”谈起改造故事,该小区物业管理员陈丽颇为感慨。
东城世纪园小区于2022年7月开始实施改造,除了粉饰楼面、绿化亮化等“标准动作”外,还将居民反映的雨污管道改造及路面铺设纳入改造重点项目,彻底解决了大家的烦心事。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提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和老旧城区面貌。据估算,2019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15个4509栋楼,惠及13.86万户35.6万城镇居民。
城市发展离不开乡村繁荣的支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有力辐射和带动。近年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多点开花。
“2008年以前,老百姓的房子多是土坯房,地震时受损严重。”今年62岁的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王显勤是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人。他感慨道,当年满目疮痍的金山寺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之所及,硬化的村道干净宽阔,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新房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当地群众对宁强如今人居环境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抓城乡补短板,不断强基础优环境,持续改善城乡面貌。2023年建成投用269个城乡建设项目,创建3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努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城市环境、公共基础建设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抓产业亮特色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23年,我市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蔬菜产量分别增长5%、27%、15%、和5%,绿色农业、有机产业、文旅产业、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群众的致富路也越走越稳。
位于宁强县肖家坝村的玉皇观茶园文化景区依山而建,海拔高、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全国少有的高香茶区和农业农村部有机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作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宁强县茶园总面积17.5万亩,茶农近3万户,仅茶叶一项2023年人均收入达16543元。近年来,随着农文旅深度融合,该县以茶为媒,聚力打造了胡家坝——高寨子——汉源——燕子砭——青木川生态茶产业观光旅游线,五丁关以南有机茶园示范片,五丁关以北绿色茶园示范片,高寨子玉皇观一二三产、“茶叶+文化”茶旅深度融合示范园,汉源“茶叶+康养”茶旅融合示范园,青木川“茶叶+民俗”茶旅融合示范园,预计到2025年,茶叶产值将超过20亿元。
“201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顺利脱贫,成为了留坝第一批本土民宿管家。2022年,我改造了家里的老房子,也办起了民宿。”留坝县紫柏街道办小留坝村村民刘建红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当代农民的致富故事。近年来,留坝县依托乡村深度游,大力开发山地养生、山地健身、山地研学等“山地度假旅游”产业,将独特的生态资源,转换成健康资源、休闲资源,20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散布在这座避暑小城的青山绿水间,为山乡带来现代时尚气息,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好前景,大家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富足。
2008年5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略阳县徐家坪镇看望慰问地震受灾群众。16年来,这里的乡亲们牢记殷殷嘱托,天麻、蚕桑、花椒等种植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研学基地、观光采摘园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老人蹇军说:“现如今,徐家坪再也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了,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今年3月,“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知名度随之进一步打开。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凌凯介绍,2023年仅电商销售平台销售额就达4500万元,其中出口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大品牌开始与他们合作。
去年3月底,宁强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1期主体竣工,建成羌绣工学院、羌绣创意人才工作室、新羌绣品研发实验室,主要为羌绣创意人才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与技术支持。该项目可吸纳妇女进厂就业30余人,居家灵活就业110余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
一根根藤条,一双双巧手,创造了无数精美的藤编作品,“缩影”出汉中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编织”出汉中人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持续汇聚人才、资金等要素,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抓好“五个农业”打造,链式打造茶、药、菌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庭院经济、集体经济、林下经济,着力以农业增值带动农民增收。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收入40870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1元、增长7.4%,增速与全省持平。
惠民生增福祉 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从促进教育公平到优化社会保障,从提升健康服务到提高生活品质,从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到开展保供惠民行动……近年来,我市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增收、就业、社会保障、保供稳价、医疗教育等民生事项不断融入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一项项务实举措提升的是民生“温度”,一个个民生项目标注的是幸福“刻度”。
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改善生活才有保障。在城固县城郊的江湾村,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这里正探索走上一条村庄变社区、社区融园区的发展道路。“群众出家门就进厂门,13户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提供超过3600个就业岗位。2022年,园区实现产值近10亿元,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江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钟安说,这些年他们从名不见经传的城郊小村庄变成了可容纳2万人的新社区,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联动发展,群众增收稳步提升。
“2008年,总书记到我们医院看望地震受伤患者和医务人员,叮嘱我们要千方百计治疗伤员,把党和政府的关爱落实到伤员身上。”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张玲介绍道,16年后的市中心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占地面积扩大至近100亩,年门诊量增加到100万人次,拓展互联网医院诊疗功能,引进高精、先进仪器和设备1000余台(套)……“为了市民的健康生活,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心用情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她说,总书记的牵挂既是他们的前行动力,更是他们为市民健康生活服务的目标。
除了“显性”的经济发展平稳快速,还有哪些关键因素能让群众收获幸福感?答案是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建有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各村(社区)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2186个,“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每年完成演出任务1400余场,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展览等活动,举办文化艺术品展示,放映优秀电影,建设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场所,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广大群众从文化惠民成果中满足精神需求。
2023年底,我市11个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成为全省首家整市全域通过省级评估的地区。这一年,全市171个集团校互派教师校长835人,新增学位1.64万个,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76%,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2.27%,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新课程新教材培训覆盖率达100%,新建中职实训实践基地2个,建立社会劳动实践基地267个,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60个,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群众就业稳定,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民生兜底保障精准高效……一年来,我市持续不懈办实事、优供给、保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3.28万人,10337名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去年承诺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办成:新增学位1.64万个、住院床位2145张,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805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100公里,新建充电桩1217个,中心城区净增停车位3200余个,建成老年人助餐点120个。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更美好的图景必将在天汉大地上渐次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