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汉中流域渔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中)
2024年08月01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130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王政军 张文楷 市水产发展中心 吴艳
二、汉江流域汉中段渔业发展现状
2023年,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市水产发展中心、汉江书院共同对汉中渔业进行了调研,实地深入8个县区、40多个水库和陂塘、20多个公司渔场,走访了商场、超市,与200多名养殖人、水产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发放调查问卷30多份,收到5万多条数据信息,涉及陂塘养殖基地的数量、功能、经营形式、从业人员,水库养殖基地数量、规模、功能以及管理方式、养殖的品种、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设施、常见的水产养鱼当中的病虫害、市场销售、三废治理、产权模式等。相关资料分析整理如下:(一)品种
汉江上游渔业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鲈鱼、虹鳟、鲟鱼、金鳟、大鲵、齐口裂腹鱼、青鱼、鮰鱼、泥鳅、小龙虾、甲鱼等30余种。其中,大鲵(野外种群)、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野外种群)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汉中水产养殖主要以塘库精养殖为主,其中水库面积占比近56%,通常以水库精养兼带农业灌溉,养殖结构以鲤、草、鱼、鳙、鲫鱼等大众养殖品种为主。近年来,通过利用设施用地、闲置田坎、庭院空地升级传统养殖基地设施设备,大力推进陆基圆池等设施渔业推广应用,主要养殖鲈鱼、鳜鱼、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名优水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占比上升到33%。汉中是我国大鲵原产地之一和大鲵的优生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大鲵种苗驯养繁殖基地和商品大鲵集散地。全市年人工繁育大鲵苗种1000余万尾,年产商品大鲵94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
(二)养殖
1、池塘养殖:全市有池塘10203口,从地理环境看,平川4734口,丘陵4540口,山区491口;从池塘面积来看,50亩以下的有12239口,51亩到100亩的是136口,1亩到500亩的28口;从池塘的使用情况来看,以养殖为主2236口,10162亩;经济收入上,池塘亩产量在1000到1500公斤左右,亩养殖效益在1000到1500元;经营模式上,村镇直接经营的97口277亩,公司化经营的604口2516.7亩,专业合作社经营的275口1879亩,个人经营的9866口28245亩。从业人员。从业者属企业性质的人员153人,村民3314人,其他相关人员85人。
2、水库养殖:全市开展水产养殖的水库有345座。水库规模上,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332座;地理环境上,平川水库125座,丘陵水库157座,山区水库65座;水库的功能上,发电为主4座,灌溉为主60座,灌溉面积14920亩,观光为主2座1465亩;灌溉兼养殖249座21185亩;灌溉兼顾养殖观光9座5631亩;其他12座15842亩;管理模式上,政府管理30座25070亩,村镇集体管理181座12926亩,公司化管理30座32413亩,专业合作社28座3792亩,个人经营的184座13292亩;从业人员上,属事业编制的23人,企业性质的51人,其他51人,农民工315人。
3、特种养殖:近年来,汉中水产部门利用设施用地、闲置田坎、庭院空地,升级传统养殖基地设施设备,大力推进陆基圆池等设施渔业推广应用。主要养殖鲈鱼、鳜鱼、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名优水产品比重不断提高,占比上升到33%。目前已建成陆基圆池249个,在建110个,流水槽循环水养殖10个,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冷水鱼养殖方面,由于其产量高,品质好,经济价值高,效益比较突出,已成为汉中市山区养鱼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已发展养殖面积35万平方米,冷水鱼类养殖产量达1367吨。主要养殖品种为鲟鱼、虹鳟、金樽、齐口裂腹鱼等。其中,鲟鱼养殖面积占75%,鳟鱼养殖面积占20%。其中佛坪县建成冷水鱼良种场两个,年繁殖鲟鱼100余万尾,齐口裂腹鱼80余万尾,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和驯化年繁育苗种量达10万尾,养殖的鲟鱼出口到了国外市场。
(三)捕捞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以手撒网、钓竿、鱼鹰、搬罾网、小刺网等,在河道进行零星分散的捕捞作业。60年代后,随着塘库养鱼的发展,由江河零星猎捕逐步形成了以鱼种场为主的塘库专业捕捞队伍,网具也由手撒网、小刺网等,发展到大拉网、赶网、尼龙三层刺网。80年代后,水产主管部门拨专款由市、县水产工作站扶持群众自养自捕,购置大拉网、下水裤配备给乡镇渔技员,捕捞费由渔技员收取。推行了塘库养鱼承包责任制后,水产站将配给各乡的网具,以租赁的形式实行有偿服务,作为维修更新资金。现阶段为满足市场需要,精养塘库开始引进抬网技术,既降低了捕捞成本,又解决了鱼货上市不均的难题,有效平衡了市场价格。
(四)供销
汉中水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价格由买卖双方面议,实行自由交易。60年代后,市、县政府把水产品经营纳入商业局的商品计划,实行派购,由食品公司统一购销。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对水产品购销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将其划为三类产品,取消派购,实行市场调节,随行就市,按质论价,产品自由交易。但由于水产品价格全部放开后,鱼货上市不均,价格不稳,一些养鱼单位和个体户开始以高于本市价格,将大量鱼货销往外地,又将外地物美价廉的水产品引入汉中,满足了市场需求,特别是汉中市过街楼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面向全国的水产品营销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域水产品供销问题。目前,汉中水产品销售以鲜鱼为主。销售方式以自销、代销、专业市场销售为主,兼有网络销售、餐饮销售、水产批发市场销售。涉及经营主体38个,涉及5500户。
(五)渔病及三废治理。
汉江上游汉中段常见的病虫害有12种,主要为烂腮病、败血症、肠炎病、白点病、变形虫、鱼霉病、溶血弧菌病、寄生虫病、赤皮病,水霉病、苗头骚、车轮虫等。在三废治理上,主要采用池塘底排污、三池两坝、稻渔综合种养、陆基高位池、类循环生态养殖等措施。尾水处理方面有鱼菜共生,鱼萍共生、鱼莲藕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六)渔业管理
1、渔业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汉中各级政府就十分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工作。1962年3月28日,汉中专员公署发出《关于禁止炸鱼、毒鱼确保水产资源的通知》,同年10月转发了水产部《关于禁止使用毒物毒鱼和炸药炸鱼,保护水产资源的布告》。1966年4月16日,汉中专员公署发文,要求各地做好鲤鱼采卵和资源保护工作,严禁炸鱼、毒鱼和使用不合理的渔具、渔法捕鱼,并划出汉江鱼类产卵地段,立标志牌,严加保护。1979年2月19日国务院颁布《水产资源整顿保护条例》后,198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也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汉中各县(市)相继印发了水产保护的通告、布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的各项政策法规被广泛重视。从1991至1995年,市、县(区)分别成立渔政监督站,负责行业执法工作,使渔业生产秩序逐步好转。2019年机构改革中,水产行业由水利部门划转农业部门管理,由市、县(区)农业综合执法支(大)队负责渔业执法工作。
2、鱼类种质资源保护
为保护汉江上游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汉中市在汉江及其支流分别设立了湑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褒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汉江西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2011年1号令)《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未经审批,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捕捞、水利工程修建、建闸筑坝、勘探和开采矿产资源等一切破坏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活动。
3、十年禁渔
为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防止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有效保护野生渔业资源,恢复长江流域水域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从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汉江作为长江最长的一级支流,汉中市各县区强力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捕工作,将禁捕工作纳入河湖长制工作考核和市对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负面清单事项。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使禁捕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群众禁捕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几年来,汉江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汉江流域上游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