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共享 文明城乡

——我市以数字化建设助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综述

2024年08月02日 要闻 文章字数:245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乔妍 通讯员 陈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汉中,从百万年的龙岗文化、秦巴汉水的绝世风华中走来,这片土地上,始终不乏文化的浸润、品德的传承。
  步入新时代新征程,数字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动力,数字技术正引发各领域的深度变革。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贯彻落实“两个纲要”为目标,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聚焦群众数字需求,以数字化赋能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演绎这种浸润和传承,绘就出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网络引领,厚植精神沃土


  历史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和有力支撑。以数字化让历史文化更加鲜活,汉中对全市293件套可移动文物进行二维、三维数字采集和建模制作,完成119个市级非遗项目影像记录工程,让文物“永生”、技艺长存;建成市博物馆全景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开发《山南戏乐图》系列数字文创产品、投用3D裸眼四折幕暨青少年研学体验中心、实施AR漫游汉博,汉中文化在“数实结合”中创新发展;推出汉调桄桄、陕南民歌等汉中非遗专题故事,用短视频和直播开辟线上“第二舞台”,使汉中非遗走入大众视野。
  历史文化传承不息,美德善行滋养人心。我市以网络文明引领构筑网上精神家园,广泛开展“身边好人”网上评议、事迹宣传等活动,从守护无数孩子健康成长的王敏,到扎根边疆十多年的杜发荣,再到成为敬老院的“常客”的杨爱民……他们感人肺腑的事迹,散发出向善向上的光芒,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汉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全市37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1311人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最美系列人物。1名同学入选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81名同学荣获省市“新时代好少年”及提名奖。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我市积极开展网上宣传和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结合重点宣传工作,常年开设“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汉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文曝光台”等内容丰富的网络报道专题;创新策划制作“老苗正能量”“小夏看文明”等系列短视频,累计播放量100余万次;汉中文明网、文明汉中微信公众号每年平均发布稿件2800余篇,天汉大地上的鲜活身影、质朴心声通过网络飞向千家万户。
  

数字为媒,建强实践阵地


  “需要8名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协助医护人员为老年人体检服务”,这是大河坎镇店子街社区发布的志愿需求;“招募3名志愿者协助进行医保政策宣讲”,这是两河镇白庙村发布的志愿需求;“需要20名志愿者在高考期间维护考生入场秩序及考场周边环境”,这是汉山街道办城东社区发布的志愿需求……
  2020年,我市南郑区创新推出“志愿云呼叫”品牌项目,由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实时征集群众“微心愿”,根据“群众下单”需求情况在“志愿云呼叫”小程序上向社会发布项目需求,广大志愿者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在线接单,并按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云呼叫”是汉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数字化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打造志愿服务项目21584个,先后涌现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3个、“最美志愿者”1个,55个单位、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和个人获省级表彰,7名优秀志愿组织负责人当选陕志联会员,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45.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伍4093个,累计服务时长超过897万小时。
  志愿服务连续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汉台区创新开展线上线下“五分钟”微宣讲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掀起群众网上学习热潮;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网上祭英烈”“晒晒‘我们的节日’”等网络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洋县朱鹮保护区全球慢直播朱鹮自然繁育过程,广受各国民众喜爱;文化展示区、数字阅读室、农家书屋等设施,让群众乐享“数字”文化新生活。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明实践平台,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逐步打通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
  

智慧赋能,共享创建成果


  “以前,我一直都知道汉中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但也觉得离自己很远,因为不知道怎么参与。现在,我能够随时反映和解决问题,觉得自己就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份子。”汉台区张大妈的改变,源于她经常通过“汉中e同管”微信小程序上传社区的垃圾问题。
  “汉中e同管”“12345市民热线”……便捷的参与方式、快速的整改效率、可视的效果评价,借助数字化的力量,群众从关注关切的身边小事开始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在共建中提升获得感、成就感。
  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域覆盖。汉中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初步建成,将中心城区20余万个城市部件数据汇聚,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的功能。智慧城管、智慧消防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加快运用,累计建成智慧社区34个,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
  为城市赋能的同时,智慧创建也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留坝县创新实施垃圾分类“阳光房”,让垃圾分类变被动为主动,迈向数字化;略阳县徐家坪镇以搭建“乡村有数”平台为抓手,为文明乡村装上“智慧大脑”;南郑区黄官镇立足“非遗小镇”定位,积极打造藤编工坊一条街,将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产品通过网络远销美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家。
  智慧创建也逐渐向单位、学校、家庭拓展延伸,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我市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明创建各方面,“汉小美”AI政务服务24小时在线,让咨询更便捷舒心;社会治理“一格通”实现市县镇村四级业务高效流转,数据资源指标位居全省第二。从“一处美”向“一片美”,“数字”触角已延伸至汉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看不见的数字力量“日夜流淌”,不断为文明幸福加码。
  数智充分共享、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汉中正抓住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机遇,坚持城乡“一盘棋”,一笔一画勾勒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的生动画卷,让精神文明建设“常新”更能“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