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冲天展雄姿
——记勉县五节龙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大宝
2024年08月0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843
文章浏览数:

王印明 许可
有一群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以巧妙的构思,娴熟的动作,独树一帜,精彩地展现了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节龙的魅力,一举夺得全国龙舞展演“山花”银奖,并荣登央视舞台。
崭露头角
巴山深处的新铺湾社区位于勉县西部,地处勉宁略三县交界处,离县城24公里,是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早年间,每遇干旱,百姓就耍五节龙,祈天赐雨。在祈雨时,舞龙者越耍越上劲,老百姓争先恐后向草龙泼水。神汉口中念念有词,锣鼓喧天,喊声震地。这最初因天旱祈雨的仪式的一部分演变成今天的非遗项目五节龙。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属民间舞蹈类社火节目。据记载,五节龙表演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五节龙第五代“掌门人”杨大宝更是让其发扬光大,走向更加广阔的历史舞台。
杨大宝是六零后,他和中国许许多多农民一样,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但他脑子灵光,思维敏捷,敢闯敢干,勇于创新,是社区有名的能人。
杨大宝七八岁时,社区经常耍五节龙,当时,他并不懂什么民间艺术,只是跟着大人撵热闹。经年累月的耳闻目染,聪悟的杨大宝不知不觉把扎龙的技巧、表演的动作,都铭记在心。初中毕业后,便自告奋勇耍五节龙。他正式拜本地耍龙高手王大贵为师,学习耍龙技艺。杨大宝聪慧好学,不耻下问,王师傅对他偏爱有加。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便掌握了五节龙的四个常规组合动作:黄龙缠腰、卧台翻滚、彩虹飞架、高台吸水。不久又掌握了龙翻身、龙打滚、龙戏珠、龙盘旋、架天桥等高难度动作。特别是龙打滚,要使龙体在空中不停地连续表演成“8”字型,以突出龙的飞舞气势,这对于表演者的身体灵活性、爆发力、反应能力颇具挑战。
短短一年时间,杨大宝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五节龙传习所的顶梁柱。
苦练内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杨大宝认为民间艺术要有作为,必须要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杨大宝首先从五节龙的外观上下功夫。过去,五节龙是用稻草扎的,比较粗糙,这在农村演出,还比较接地气,但要进大都市,必须得精巧细致。于是,他苦思冥想,到处寻求,决定改用蓑草为材料,既不失传统工艺,又美观大方耐用。有一次,传习所外出汇演,杨大宝意外地发现另一家的龙眼睛泛红,鲜艳夺目,活灵活现,还伴随着烟雾腾挪游动,不光龙有了精气神,舞台效果也好。别人能行,自己为啥不行。杨大宝想方设法,终于弄清楚了装饰龙眼睛用的材料。接着想办法购买,先是从网上查询,虽然有,但价格比较贵。为了节省钱,他从电器修理摊点回购了一些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在龙头上安装了五色彩灯,尾部又加了烟幕弹,演出效果让观者为之一振:伴随着急促的鼓点,五节龙吞云吐雾。既增添了表演立体效果,又凸显出舞者的高超技艺。如卧台翻滚、彩虹飞架,再现大自然彩霞之绚丽,满足人们祈祥之期盼;高台吸水如同孩子们在捉迷藏,妙趣横生,颇具观赏性,把表演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勉县五节龙表演凭借其独特性、生动性,同时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征,以及较高的审美观赏性等特色,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更上一层
五节龙虽然改头换面了,但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就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怎样提升表演技巧、达到新的境界呀?办法总会有的,杨大宝深信。为了既尊重和保护传统的五节龙表演技艺,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2012年,他聘请艺术家亲临现场指导。至此,杨大宝将五节龙表演分为平地和高台两类,但同时舞动,一龙行空,一龙游地,丰富了空间感,增加了舞台的立体感,突破了寻常的表演形式。在杨大宝的调度下,两条龙仿佛刚从沉睡中苏醒,左顾右盼,憨态可掬;继而容光焕发,活力四射。鼓点渐紧,两条龙或伸展盘旋,或翻滚游江,或缠腰戏耍,或交头接尾,或嬉戏相亲。在激昂的鼓乐声中,彩球高高举起,二龙腾空追逐、翻滚,游江、缠腰、嬉戏。随后跳上长凳,攀上高台。二龙一会儿卧台翻滚,如在波涛中戏水;一会儿高台吸水,似气吞山河。爬山、走岭、爬崖等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直至神气出海。
迎风飞翔
多年来,杨大宝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他带领的传习所一班人马频频亮相于各大展演活动中。2006年,他带队参加汉中市文化旅游节演出;2010年,在西安参加情系长安·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展演活动;2014年参加全国龙舞展演,崭露头角,夺得“山花”银奖,并荣登央视舞台。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杨大宝被评为“勉县工匠”。杨大宝正是用这种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肩负起五节龙薪火相传的使命,使这种舞蹈类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潮流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