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文化沃土 谱写古羌新韵
——我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一周年侧记
2024年08月08日 综合
文章字数:1476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曾洪漾
7月26日,文旅部公布汉中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一周年。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市以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氛围浓厚为目标,强化统筹协调,持续推进以非遗为核心的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效明显。
坚持依法依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羌文化保护工作,为使保护区建设成效更上台阶,经市委编委会议研究,省委编办批复同意设立副处级事业单位“汉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服务中心”,机构及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的建立为羌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为按期完成保护区建设进度,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对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量化评价体系和各项评估标准为指引,定期向市县相关部门下发任务清单,逐级夯实责任,不断提升保护区建设成效。
坚持人才培养,构建梯队有序的传承队伍
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出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常态化组织非遗传承人培训。目前,全市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505项,其中市级以上119项(含国家级8项、省级以上68项)、县(区)级386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与相关办法的出台,为非遗传承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坚持资金导向,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扶持力度
生态保护区设立以来,市县和社会力量累计投入保护资金14.77亿元。2021年起,市政府将生态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市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70万元,并将3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作为补充来源,全力保障生态区建设。2024年度争取文旅部中央补助资金775万元用于保护区建设。为规范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定了《汉中市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
坚持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积极打造羌文化品牌,宁强县被命名为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民族团结示范县、2024中国最美县域。羌文化电影《秦巴之恋》《云朵上的绣娘》先后公映,羌族刺绣、羊皮鼓舞、罐罐茶在首届中国非遗年会和央视《春节里的中国》《朝闻天下》中高频亮相。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上,宁强县、青木川镇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县(镇),宁强县北关小学、略阳县城关幼儿园被命名为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汉中市非遗及羌文化主题展厅、宁强县羌族文化博物馆被命名为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宁强县北关小学“羌族非遗与课程融合”案例被提名为陕西省非遗典型案例。羌文化在广大群众中的认知度、认同感显著提升。
坚持用活资源,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
整合生态区文化、旅游、生态资源,拓展“非遗+”路径,提升旅游产品供给力。做优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加大非遗工坊建设力度,创新研发羌绣胸针、手袋、工艺扇等文创新品40余种,组织产品上架景区、街区和非遗展销中心,“羌绣公交卡”将羌文化融入游客旅程,羌绣、羌编、羌漆、罐罐茶不仅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还受邀在中亚多国展示,作为外交礼物馈赠国际原子能机构,“略有滋味”“略有印象”等羌文化系列产品持续上新,羌绣年产值从2017年的120万元上升至3000余万元。全力打造生态区品牌活动,利用生态区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优势,举办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暨中国醉美茶文化旅游季、中央民族乐团·田园音乐会、生态保护区“村BA”篮球赛等高规格文体活动,连续举办多届的羌歌大赛、罐罐茶技能大赛等羌文化特色活动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非遗旅游产品供给品质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