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汉中流域渔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下)
2024年08月09日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综合
文章字数:4430
文章浏览数:

汉江书院 王政军 张文楷 汉中市水产发展中心 吴艳
三、汉江上游汉中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汉中渔业经历了从汉江流域捕鱼到汉江流域养鱼再到汉江流域护鱼的蜕变,汉中人实现了从“吃鱼难”到“食有鱼”再到“爱吃鱼”的跨越。特点如下:
一是鱼类资源不断丰富,但洄游鱼类逐渐减少。汉江上游流域共有鱼类五目14科80种,其中鲤科有51种,国家和省级保护鱼种有15种。区系特点是以鲤科为主,占比60%。因干流及各级支流修筑多级大坝,洄游鱼类日本鳗鲡被阻隔绝迹,典型的秦岭细鳞鲑仅见于秦岭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山溪流之中。
二是汉中渔业稳步发展,实现了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多样化。在鱼类品种上,从过去大宗淡水鱼类四大家鱼的养殖,发展到现在经济价值高的鲈鱼、鳜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鳟鱼、黑鱼等种类。同时,引进了观赏鱼类品种,如锦鲤、金鱼、红魔鬼鱼、血鹦鹉、斗鱼、泰国斗鱼、玻璃鱼等,使汉中水产品种类逐渐丰富。在养殖模式上由最早野鱼家鱼混养到塘库精养,再发展到近年来稻渔种养、桑基鱼塘养鱼、大水面生态渔业等,从追求鱼产量转变到重视质量,以水为中心的净水渔业已成为现代生态种养的模式。
三是特种养殖异军突起,成绩斐然。汉中是我国大鲵原产地之一和大鲵的优生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大鲵种苗驯养繁殖基地和商品大鲵集散地。大鲵人工繁育在汉中取得成功后,大鲵养殖热在全省乃至全国兴起,全市年人工繁育大鲵苗种1000余万尾,年产商品大鲵94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大鲵养殖也成为秦巴山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冷水鱼养殖由于其产量高,品质好,经济价值高,效益比较突出。目前主要养殖品种为鲟鱼、虹鳟、金樽、齐口裂腹鱼等,养殖面积35万平方米,冷水鱼类养殖产量达1367吨。其中,鲟鱼养殖面积占75%,鳟鱼养殖面积占20%。冷水鱼类养殖已成为汉中山区渔业发展新的亮点。
四是渔业养殖技术不断创新,水产品质量和数量全面提升。在技术方面,不断加强了鱼苗的培育和养殖、水质监控、饲料配比及疾病防治,提高了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在设施方面,引进了许多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如养殖网箱、增氧机、投饵机等,提高了养殖的效率和产量。在品质方面,注重了水质的保护和改善,采用了循环水养殖、生态养殖等,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在管理方面,加强了对渔业的监督,规范了养殖和捕捞行为,汉中渔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四、汉江上游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调研发现,汉江上游汉中渔业虽然通过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的不断优化,供销网络的不断完善,水产品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同时也暴露出汉中渔业面临的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水源地保护使养殖面积逐步缩小。汉中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2020年,汉中市政府印发了《汉中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了渔业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2018年以来,汉中市因水库水源地禁养、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禁养,城市发展规划用地占用养殖塘库,以及长江十年禁捕水域划定等,水产养殖面积从10.8万亩减少到目前的8.6万亩,并且还有继续缩小的趋势。
二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发展投入不足。汉中养殖的塘库大部分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老化,且主要功能是保证农业灌溉,养殖水面的利用率、产出效率不高。渔业的新技术、新科技投入和应用不足,科研创新欠缺。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影响了渔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与水产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水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水产养殖效益不高。汉中渔业养殖仍以四大家鱼为主,大众鱼产品比例过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鱼比重低。而在常规水产养殖中鲤鱼、草鱼比重过大,产量占比超过70%,但产值占比只有30%左右,导致养殖效益增加缓慢。加之鱼饲料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十年来鱼饲料价格翻了一番,但成品鱼价格仍保持在十年前的水平。水产养殖投入大,效益低,导致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养殖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上,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是品牌打造不够,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汉中市自然环境优越,水质优良,产品品质较高,具备品牌打造条件的鱼品种多,但除“汉中大鲵”外,其他产品没有形成一个大众所知的知名品牌。同时汉中市大众水产品鲢、鳙鱼主要销往成都市场,鲤、草鱼主要销往西安和甘肃市场,受邻近渔业发达的湖南、湖北水产品市场影响,全年的销售旺季在5-8月高温季节,其余时间段市场低迷,鱼产品优质不优价,增收效果不明显。
五是水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不长。目前汉中仅限于活鱼的销售,冷链运输环节比较薄弱,加工成半成品鱼随时上餐桌的制成品比较少,很难提高其附加值。汉中大鲵虽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及药用等价值,但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不长,养殖遭遇销售瓶颈后,经济效益快速下滑。
五、对汉江上游汉中渔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不断创新养殖模式
在养殖模式上,要从五个角度进行研究思考。即从不同食性的多种鱼类共养到多营养级复合养殖模式(混养模式);从水生植物和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到鱼菜共养生态养殖模式(湿地浮床);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从传统池塘养殖到工程化、智能化的池塘养殖模式(池塘循环水养殖);从污染严重小网箱到大网箱以及净水渔业养殖模式。在发展路径上,一是要朝集约化、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损失和减少用药,有效减轻饲料残留和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与负载的影响,具有保护水环境和生态化作用。二是要朝生态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稻鱼综合种养模式、鱼菜共生模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跑道流水槽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多级人工湿地养殖模式、集装箱受控式循环水养殖模式,并运用水质传感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等高端技术,使得水产养殖向着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三是要开展工程化池塘精准养殖、池塘集约化精养、小水域立体渔业、水库围栏养鱼、水库精养鱼、池塘大面积综合精养鱼、陆基工厂循环水精准养殖和网箱精准养殖等方式,降低渔业养殖成本。
(二)适时调整养殖品种
面对当前常规水产品季节性过剩、鲜鱼压塘压库、饲料价格上涨、鱼价低迷,收益不高甚至亏损的现状,要适时调整养殖品种,紧盯虾、蟹、斑点叉尾鮰、鲈鱼、鲟鱼、齐口裂腹鱼、鳟鱼等优质鱼类,并关注观赏鱼巿场,因地制宜引进养殖名特优水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要大力发展特色池塘品种,发展绿色养殖,强化市场供需关系的研究,引入现代化淡水养殖的技术,全面提升渔业养殖效益。要增加对养殖户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名优特殊水产品保险,防止重大灾害风险,让养鱼户、养鱼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推广渔业捕捞新技术
在汉中渔业生产中,塘库养殖捕捞除了使用传统的拉网捕捞外,应着力推广使用抬网等捕捞技术,以破解鱼货上市不均的难题,平衡市场价格。抬网捕鱼是利用诱捕或者投料机投食吸引鱼进入诱捕区域,利用预先沉入水底的抬网,迅速抬起,把鱼困在网中,达到捕捞获鱼的目的。抬网捕鱼与传统的拉网等捕鱼方式相比较,具有用时短、操作简单方便、所需人力少、对鱼的伤害小等优点,且不受水深地形限制,保证了鱼产品均衡上市,也使养殖者获得了价格的差异,应积极引进推广。
(四)积极探索鱼产品深加工
汉江流域渔业养殖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较分散。鱼产品具有其鲜活的生物特性,单位产品价值低,体积大小、形状、规格、质量参差不齐,且易腐易坏,限制了物流的半径。养殖户在水产集贸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渔场、合作社组织,其形态、空间、时间和转移都有它的特殊性。要形成鱼产业必须考虑它的收货区、储存区、加工区、中转区、物流信息区、废弃物物流区等。目前汉中鱼类仅限于活鱼的销售,冷链运输环节比较薄弱,加工成半成品鱼随时上餐桌的制成品也比较少,很难提高其附加值。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养殖经营规模、品种,在相对聚集的地方建立鱼类冷链物流,大力发展鱼类深加工,提高鱼产品养殖利润。
(五)努力拓宽销售渠道
调查显示汉中人经常吃鱼的占比为45.33%,55.9%的人喜欢购买淡水鱼,平均每两周买一次,购买品种最多的是草鱼、鲤鱼、鲫鱼、鲢鱼。在选择购买时,有80%的人考虑最多的是鱼的新鲜程度,其次是价格因素,每次购买淡水鱼平均支出30元。要充分利用线下零售市场、超市和线上电子商务,不断扩展水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面向全国的水产品营销网络,根本上解决了汉中水产品供销问题。要创造条件让市民多吃鱼、吃好鱼,支持“褒河鲜鱼一条街”“银河鱼庄”“堰坝鱼庄”等地方名特餐饮做大做强,逐步树立汉江鱼的品牌。
(六)大力发展智慧渔业
由于传统养殖存在各类风险预警不精确,养殖风险大,加之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制约着汉中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在养渔业的应用,实现养鱼水质的精准监护、调控饲料和药品的精准投喂,有效改善水体环境,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规范生产管理是汉中渔业发展的方向。要在流域内先行试点,并尽快推广,让养殖户看到智能化所带来的效果,吸引投资者投入到智能化养殖这个领域,吸引消费者对高品质鱼产品的需求。
(七)加强渔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汉江上游汉中市各县区渔业技术人才的配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生产上看,在一些较大塘库或专业养殖企业,有水产技术人员的配备,能够为渔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众多的塘库或个体养殖户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从监管和服务上看,部分山区县无独立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水产专业技术人才,有的平川养殖大县在机构改革中将水产工作站撤并,技术服务队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水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渔业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激励,并不断引进高层次水产专业技术人才,再适当配置信息化、食品加工等行业专业人员,充实汉中渔业产业技术队伍,全面提升汉中水产养殖行业的技术能力。
(八)充分挖掘和传承汉江鱼文化
汉江鱼文化是汉江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神话传说、史前遗存、文字印记、文化记忆、文献记载、尚存的农业文化遗产看,汉江鱼文化留存的信息和资料非常丰富。汉江流域民间传说中,有《鲤鱼坟的传说》,小说有《汉江渔歌》和《汉江鱼神》,绘画有《汉江鱼乐图》和《汉江鱼舟图》,曲艺有“汉江渔鼓”,节日有“鱼龙节”,生活有“捕鱼比赛”、鱼烹饪大赛、鱼宴、渔歌、鱼图腾等。同时,鱼是汉江流域民俗中的吉祥物,是丰收富裕的象征,其图文广泛见于器皿、建筑、服饰等载体中。汉江流域人们重要的节日和礼仪,一般少不了鱼。过年吃团圆饭,鱼是餐桌上必备的菜肴,全家人因为团聚吃鱼,为的是祈愿人人富裕。鱼文化也是世世代代的汉江渔民通过捕鱼、养殖、加工等方式进行渔业生产,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和技艺,成为汉江流域宝贵的文化遗产。因而要不断挖掘和传承汉江鱼文化,让更多的人享受鱼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使其成为渔业生产经营中的交流平台,助推汉中渔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