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来汉中的民风习俗(下)

2024年08月0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95 文章浏览数:
  

黄冬丽


   二、汉中的气候与物产风貌。
  (一)气候和生态状况。
  1.从唐至今一直气候温润。汉中地处秦岭南麓,而秦岭又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使汉中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岑参《送蒲秀才擢第归蜀》诗中云:“汉水行人少,巴山客舍稀。向南风候暖,腊月见春辉。”岑参《梁州对雨怀麹二秀才,便呈麹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写汉中夏日气候:“江上云气黑,旱山昨夜雷。水恶平明飞,雨从嶓冢来。濛濛随风过,萧飒鸣庭槐。隔帘湿衣巾,当暑凉幽斋。”陆游十分喜爱汉中宜人的气候,诗云:“季秋岭谷好积雪,二月草木初抽萌。夏中高凉最可喜,不省举手驱蚊虻。藏冰一出卖满市,玉璞堆积寒峥嵘。”淳熙十年,陆游在追忆自己十二年前自利州还南郑的《夜行》诗自注中写道:“顷自小益还南郑,夜宿金牛驿,时方大寒,人马俱欲僵仆,今十二年矣。”在另一首回忆百牢关诗中,又有“铁衣下马蹴坚冰”之语。
  2.嘉陵江水清色碧。唐代诗人赞美嘉陵江碧青者不乏其人。于武陵《过百牢关贻舟中者》:“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元稹《嘉陵江二首》:“千里嘉陵江水声,何年重绕此江行。只应添得清宵梦,时见满江流月明。”张说《过蜀道山》:“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卢照邻《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二)植被和作物
  1.植被概况(1)唐代时有森林覆盖。唐朝时城固一带尚有森林存在。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诗中有“门外不须催五马,林中且听演三车”的诗句,岑参在永安寺里既能听到风过林中,惊涛骇浪,犹如三军演习,可知绝非小片树林,应是唐代这一丘陵地区为森林覆盖的反映。(2)宋代时的珍贵木材。南宋张嵲先后写有《双楠送何致远归陕西》《题兴元双楠》等诗。《题兴元双楠》诗云:“兴元双干名千里,字水孤根压九垓。岂但为君丈人行,谛观直恐是云来。”
  2.作物概况(1)水稻种植。关于水稻种植,岑参《梁州陪赵行军龙岗寺北庭泛舟宴王侍御》中有:“唱歌江鸟没,吹笛岸花香”,“江钟闻已暮,归棹绿川长”。唐僖宗时郑谷《送祠部曹郎中邺出守洋州》诗有“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到了宋代,诗人们咏赞汉中农业的诗作更多。韩亿笔下的洋州农村是一派“展开步障繁花地,画出棋枰早稻田”景象;韩缜《崇法院诗碑》:“野沃稻田香,耒耜沿沟畦……举手望华屋,双峰郁相携。”则描写了北宋城固湑水两岸原公、许家庙一带稻菽丰稔的田园风光,与保存至今的《妙严院碑记》所记述的湑水沿岸“稻畦千顷,烟火万家”情景互为印证。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黄裳写有一首盛传一时的《汉中行》诗:“汉中沃野如关中,四五百里烟蒙蒙。黄云连天麦粱熟,水稻漠漠吹秋风。七月八月罢稏红,一家往往收千钟。”苏轼《题洋洲三十景》有“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垄风来饼饵香”之语。南宋吴泳也写有《汉中行》一诗,诗云:“汉中在昔称梁州,地腴壤沃人烟稠。稻畦连彼翠相属,花树绕屋香不收。年年二月春风尾,户户浇花压醪子。”(2)小麦种植。岑参赴嘉州途经梁州,吟有“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的诗句。陆游自利州往南郑途中吟有“麦陇雪苗寒剡剡,柘林风叶暮飕飕”的诗句,从诗中可看出汉中当时种植小麦。(3)桑麻种植。晚唐诗人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中也有“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之语,描绘汉中不仅小麦生长茂盛,还遍种桑麻;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所见洋州农村聚落为“林峦当户茑萝暗,桑柘绕村姜芋肥”,是唐时汉中种植桑麻的证明。
  三、从唐代延续至今的汉中的民风习俗
  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诗较多地反映了唐代汉中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民情:“落日投江县,征尘漱齿牙。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硖路商逢使,山邮雀啅蛇。忆归临角黍,良遇得新瓜……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野色生肥芋,乡仪捣散茶。”
  1.晨起即耕,一日两餐。岑参自褒城前往利州(广元)途中曾发现西县一带有“过午方始饭,经时旋及瓜”的习俗。
  2.尚武之俗。陆游初入南郑,就被这一带民风所深深感动,称赞汉中“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认为是抗金北伐十分有利的条件。
  3.放风筝。陆游另一首《南郑马上作》写道:“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
  4.做醪糟(甜酒)。南宋诗人吴泳《汉中行》诗写汉中“年年二月春风尾,户户浇花压醪子。长裙阔袖低盖头,首饰金翘竞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