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野生菌已上市 市民采摘尝鲜需谨慎

本报记者 何娜

2024年08月13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759 文章浏览数:
  夏天高温多雨,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山林间一朵朵胖乎乎的“小精灵”,牛肝菌、松树菌、黄丝菌等野生菌纷纷探出头来,它们撑开大大小小的伞,看得着实惹人爱。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时节一般集中在7月和8月,在一些山区县的农贸市场上,新鲜的野生菌深受消费者青睐。
  “松树菌多少钱一斤,老板便宜点,16元给我来上1斤吧!”野生菌由于采摘过程艰难,每天的数量也有限,摊位上的野生菌不愁卖,所以价格也比人工种植的食用菌贵一些。
  一般在市场流通的野生菌都是无毒能食用的,但有一些眼馋的食客,会在山林里采摘野生菌,所以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预防和避免此类事件发生,7月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连续多次发布关于野生菌的食安提示。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多种野生菌都具有毒性,中毒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严重时会致人死亡。”该局食品安全协调科科长王磊鑫介绍,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单从形态或颜色判断,或者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都是不靠谱的,难以避免误采误食野生菌发生中毒。所以,提醒广大群众在户外见到野生菌时,切莫因一时好奇或嘴馋采食。
  另外,需谨慎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菌,特别是对于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一定不要轻易食用。即使是牛肝菌等常见的可食用菌,在加工食用时也务必要煮熟煮透,否则也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同时,对于生产经营者而言,要自觉做到“三不要”,即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野生菌,严防加工经营菌菇类食品过程中混入有毒野生菌。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因不同种类有毒菌类所含毒素不同,所以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一般误食有毒野生菌后,最短可在10分钟内,最长在6小时至12小时后发病。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幻觉等中毒症状,要马上催吐,并立即送医,切不可心存侥幸,延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