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路而兴 因路而富 因路而美

——我市“四好农村路”十年发展纪事

2024年08月13日 综合 文章字数:2454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崔慧芬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首次作出重要批示十周年。十年来,我市坚持“建管并重、路运并举、融合发展”思路,“建、管、护、运”齐发力,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和1个国家级、9个省级示范县,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我市连绵不绝的高山之中也有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百姓们出行不再难;便捷高效的农村路网串联起青木川古镇、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引得游客们纷至沓来;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奔赴”。
  如果路会说话,那么这些穿梭于秦巴山水之间的农村公路,一定会带着乡音、饱含深情地讲述汉中脱贫致富、追梦田野、振兴乡村的动人故事。
  

农村行路不再难

  清晨,薄雾像轻纱一样覆盖在宁强县高寨子街道肖家坝村玉皇观茶园。把农具搬上电动车,一首小曲还没哼完,罗天友就到了茶园,今年66岁的他负责茶园的田间管理工作。
  同一时间,该村7组村民唐桂霞骑着三轮车送孙女去上学。“自从村里的烂土路硬化以后,我就买了辆三轮车,以前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几分钟就到了。”
  肖家坝村民的便捷生活,得益于蒲丁路的修建。这条起于汉江源景区东大门、讫于高寨子街道丁家坝村的农村公路,全长22.95公里,投资约2.86亿元,属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2016年启动,2020年全段投入运营。
  沿河蜿蜒的蒲丁路串联了汉江源景区、羌族文化博览园、九台连云、玉皇观茶文化景区、东篱下三产融合园、唐家沟药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人文自然景(节)点和产业基地,是地方产业发展、村民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也是居民户外健身、休闲、观光的场所。2023年,该公路被中国公路学会评选为全国第三届美丽乡村公路。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年来,我市累计投资100多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2万余公里、危桥276座,114个镇通三级路,9977个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2475公里。
  周末,村村通客车行驶在宁强县二郎坝镇的乡道上,从县城赶回乡镇的孩子坐在车上,欢声笑语洒满一路。
  “以前路不好,小孩上学、买生活用品、做小买卖都不方便,现在路修通了,水果蔬菜拉到门上来,早上挖的药材下午就被商贩收走了,方便得很。”该镇罗家坝村村民崔玉连说。 
  日益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十年来,我市建成客运站129个,完成43条农村班线公交化改造,730辆客运车辆服务群众日常出行。实现了100%县区通高速公路、有二级及以上客运站,100%镇通等级公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通客车、通邮,农村群众“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道路畅通产业兴

  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留坝县高江路上,蜿蜒如丝带的道路和两旁的山、水、林、田、房舍浑然一体,俨然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一部分。
  这条“全国美丽乡村路”、陕西省“十大最美农村路”,串联起了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区、褒斜古栈道、石门奇观、千年银杏和红二十五军遗址等人文历史景观,唤醒了更多沉睡于乡野山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近些年,依靠高江路带来的人气,该县盘活闲置道班资源改造成为“道班·宿”民宿,探索出村合作社闲置资产入股分红、分红资金反哺村道养护的方式,入选2022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
  “如今村里的路面宽阔又整洁,过来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跟着吃上了‘文旅’饭,土特产也有更多机会卖出去。”江口镇石门子村村民张阿姨感叹道。
  路通了、车通了,汇聚了乡村振兴的“人气”,带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气”和农民增收的“福气”。
  始创于1368年的南郑区黄官黄酒厂,原来因进出厂区口的村道转弯半径不够,拉运设备和原料的大型货车无法直接到达厂区,只能使用叉车转运,严重制约酒厂的发展。2022年,该县投资249万元修建了青龙村通组道路,直接通到厂门口,道路畅通后破除了酒厂发展瓶颈,酒厂的年产值从2200万元提升到7900万元。如今黄官黄酒不但产销两旺,酒厂也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黄酒陶坛储酒企业。
  十年来,农村交通运输与乡村产业融合深度明显提升。我市积极推动农村公路向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农业坝区延伸,大力发展“公路+”模式,先后建成城固桔园等582公里旅游路、产业路,开发“城货下乡、山货进城”双向流通线路142条,创建4个农村客货邮样板县,建成县、镇、村三级交通物流综合服务中心(站)1515个,通过电商出口产品年均200余万件,拉动农产品销售量年均增长30%以上。
  

精细养护增效能

  清晨,佛坪县西大路的养护员周长英掏出手机打卡,开始一天的工作。通过手机APP智管系统,县城农村公路管理中心的邵树清,可以在电脑屏幕前清楚地掌握各个公路养护点位的工作情况,工作效能前所未有得高。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农村公路,是我市践行“四好理念”带来的另一改变。
  在农村公路的管护上,我市创新举措频出。结合当地地形地貌,采取“平川县重预防性养护、山区县重修复性养护、雨季重应急性养护”的作业原则,探索出佛坪县、城固县手机APP系统智能化养护,汉台区、宁强县市场化养护,西乡县建养一体化养护,留坝“道班·宿”合作社收益反哺养护等模式,实现农村公路小修专业化、日常养护社会化、养护工程市场化。
  针对陕南地区道路易水毁特点,我市还采取整合涉农资金、购买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等方式筹措资金,近三年农村公路水毁修复完成投资超18亿元。
  技术是手段,制度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完成了“开疆拓土”,推动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与路的深度“链接”成为了新时代的新课题。
  以“路长制”推动“路长治”是我市给出的答案。近年来,我市巧妙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路长制”结合,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管理队伍,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5000余个,形成以2755名“路长”为骨架、乡镇道路专管员为支撑、村组护路员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4.1%。
  县道贯穿城乡,乡道往来交织,村道持续延伸……十年发展,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因交通蝶变,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串联起机遇与希望,让绿水青山活了起来、村容村貌靓了起来、村民生活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