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启新程
——汉中市第八中学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年08月14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499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郑建峰
近年来,汉中市第八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内涵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力求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喜欢。经过多年积淀,学校以优质管理、优异成绩、优良口碑,扛起了中心城区初中教育大旗。
求索:因时而变务实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加强烈,各民办学校异军突起,吸引大批优质生源,受此影响,各公办学校优秀生源减少、质量下滑,汉八中也面临巨大压力。2022年9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如何重拾群众对学校的信心,是摆在新班子面前的首要任务。为及时扭转局面,摆脱困境,学校提出“135”奋斗目标,即: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争一流。目标就是方向,信念就是指南。此时,恰逢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学校抓住机遇,顶住压力,将初一年级8个班从北校区搬到南校区,全面消除大班额;对教师进行全面调整,统一管理,达到“破圈”目的,为两校区协同发展筑牢根基。截至目前,学校有南北两个校区,54个教学班,222名教师,2826名师生。
变则通,通则达,达则成。全校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智往一处谋,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快车道,2023、2024连续两年中考实现突破性进展。
蝶变:因材施教出实招
结合城市扩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增多这一状况,为狠抓质量,去年9月学校将初三四个班再搬到南校区,南北校区各有初一至初三,实现两校区建制完整,均衡发展,齐头并进。干有方向,做有标杆。按照“高位决策、低点运行、走动管理、一体推进”管理模式,学校把工作问效贯穿始终,落实规范管理年行动,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出发,修订完善10余项规章制度,做到按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聚焦“备、教、导、改、考、评”六环节,推行“五清四学三巧”教学模式,打造“五有六环”实效课堂,实现教师每节课都是优质课,学生每堂课都能有收获;落实师德“六个一”专项行动,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全员赛教,鼓励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深化“青蓝工程”,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能手18人,省级名师工作坊(站)4个;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发展人”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实行安全“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筑牢安全底线。2023年10月接受全国人大“八五”普法中期调研,受到高度肯定。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文明校园”“科研兴校明星学校”“义务教育文化建设示范校”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进位:因需而动求实效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依旧可期。面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如何带领公办学校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八中人一直思索的问题。难则思变、困中求新。在区委、区政府及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探索“名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试点,确立“内调、外增、预储”战略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汉八中进阶发展。学位采取“A+B”模式,实现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定向导航、为立德树人铸魂补钙,做强“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领导力最大公倍数。构筑“1+3”矩阵,按照“名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把老君校区纳入集团化管理,破解中心城区教育拥堵的困境难题。形成校本部、南校区、老君校区“一校三区”发展矩阵。形成“3”的倍数效应,各校区实行集中式领导、分权式管理,既统一步调,又赋予充分自主权。三个校区相互竞争、并驾齐驱,以此孵化衍生、“救活”更多镇办学校,满足老百姓人不出镇上名校的教育需求。
念过往,成如容易却艰辛;望前路,追风逐浪沐光行。今后,汉中市第八中学将继续锚定全市公办初中教育优质示范校目标,在推动汉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承梦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