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支部领航兴产业 强村富民展新颜

本报通讯员 李刚 王军

2024年08月15日 党建·理论 文章字数:1466 文章浏览数:

  眼下,正是汉中烤烟收获的季节。
  “我们从凌晨4点上工一直到中午12点,每天的工资是100元,还管一顿早饭,家里的坡地流转给种烟大户,每亩也有300元收入,一个种烟季节,就能挣4000多元,家门口就挣到钱了。”日前,在洋县磨子桥镇牛家砭村的千亩烤烟基地内,村民白玉娥一边采摘烟叶,一边笑呵呵地说。
  走进牛家砭村,烤烟基地里,一行行烟叶青翠惹眼,长势喜人,烟农们正有条不紊地采摘、运输;烘烤厂房内,村民们选叶、编杆、烘烤,一派繁忙景象。
  “选择种植烤烟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慎重考虑的结果。烤烟种植收益高、工序复杂,从育苗、移栽到后期的采摘、烘烤,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带动周边村民100余人务工增收。”牛家砭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安说。
  2023年一开年,王树安立足村情实际,主动带领村“两委”干部“走出去”取经,确定了以“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发展烤烟产业。
  “有了思路,就要行动。我们村‘两委’干部带头与村民一起干,目前已流转本村及周边土地1100余亩种植烤烟。”王树安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建设标准化烘烤工厂,组建育苗、机耕、移栽、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8支专业化服务队,为基地烟叶种植主体提供全程式专业化服务。去年基地给100多名务工村民发放工资60余万元,今年,烟叶长势好,预计收入将达到500万元以上,可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磨子桥镇以牛家砭村千亩烤烟示范村为引领,带动袁寨、常牟、八一、金土、小江等周边8个村发展烤烟产业1500余亩,烤烟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的组织,村民们能否齐心拧成一股绳共同谋致富,关键看支部强不强。在洋县像牛家砭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近日,走进洋县金水镇金水村太白山果品产业园,一颗颗圆滚滚、毛茸茸的猕猴桃缀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的鲜桃把桃树压弯了腰,一棵棵石榴树,硕果累累,产业园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因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前这里是一片片撂荒地。”金水村党支部书记李炉成说,“为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补强产业发展基础,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村上以‘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争取项目资金,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
  据了解,该村太白山果品产业园已建成猕猴桃园150亩、软籽石榴120亩、香脆李50亩,年产各类鲜果30余吨,昔日的“撂荒地”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在村合作社的引领下,园区每年也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次进园务工,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在金水镇,同样将“撂荒田地”变为“致富园”的还有草坝河村。“我们村四面环山,山间流下的雨水在村委会门口自然形成了多个水塘。2023年,村党支部牵头,村合作社负责,利用山中自然水源种植莲藕,养殖肉鸭和鱼,使闲置的水塘焕发了新的活力。”村民庞黑娃说。
  “目前,该村养殖鲈鱼和草鱼1500尾、肉鸭3000余只,预计下半年鸭销售收入可达到13.5万元,鱼的销售额可达3万元。”草坝河村党支部书记庞树安说。
  猕猴桃、银栗南瓜、肉鸭、鲈鱼……如今的金水镇14个行政村,在“党支部+”模式引领下,整合资源,集中用力,精准发力,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种植养殖业,有效地带动了1.4万余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洋县持续健全完善“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发展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建立党支部带头、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县18个镇(街道)287个行政村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余个,种植蔬菜20万亩、水果12万亩,有千亩果蔬规模化生产基地1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