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笔下的汉中山水(上)
李青石
2024年08月1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484
文章浏览数:

苏轼,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一生三次出川,两次回乡,先后五次奔波于四川与中原。苏轼的这五次旅行中有三次过汉中翻越秦岭走陆路,两次船行三峡走水路。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春三月,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出川赴京赶考,五月便到了汴梁。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的母亲程氏夫人在故乡病故。五月苏轼父子从汴梁赶回四川奔丧。苏轼父子这次回川的路径依然是翻越秦岭的陆路。因为归心似箭,没有诗文记录旅行途中的感受。嘉祐四年(1059)秋,苏轼、苏辙兄弟守孝期满,朝廷诏命苏轼、苏辙兄弟回京,苏家迁往京师汴梁居住。十月初,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及家眷从嘉州(今四川乐山)雇舟经三峡水路出川,到江陵后再由陆路北上赴京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此时苏轼在京师任职。治平三年(1066)四月二十五日,苏洵也病逝于京师。六月,苏轼、苏辙兄弟扶灵由汴水入淮河转入长江,逆江而上,归川葬父。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苏轼守丧期满,后在故乡续娶了前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十二月,苏轼、苏辙兄弟再次携家眷由陆路过剑阁、越秦岭到关中,第二年二月回到汴京。
这次翻越秦岭的时间不是那么紧迫,途经兴州(今陕西略阳县)时,他们游览了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城,受到兴州知州晁仲约的热情招待。晁仲约与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交往,与司马光、张方平、苏轼、苏辙等人都有诗歌赠答。苏轼当时并没有留下诗作记述兴州之旅。回京师后任告院判官的苏轼听到晁仲约在兴州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政绩,便写了一首《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赠晁仲约,诗中充满对晁知州的溢美。诗中写道:“百亩新池傍郭斜,居人行乐路人夸。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纵饮坐中遗白帢,幽寻尽处见桃花。不堪山鸟号归去,长遣王孙苦忆家。”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熙宁二年(1069)。诗题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是因为晁仲约在兴州这样一个小城修缮了一处水利设施。这处水利设施唐代就已存在,唐末诗人郑谷曾有《兴州东池》一诗描写其风光,说它“彻底千峰影,无风一片秋。垂杨拂莲叶,返照媚渔舟。”唐五代及宋初这个水池曾经荒废,晁仲约主政期间又加以修缮。
诗的首联两句说这个古东池依城而建,紧邻城郭。古略阳城在嘉陵江与八渡河之间的狭小空间中,城东就有另一小河东渡河。从历代诗人描写的情形看,古东池应在城东的东渡河上,可能是拦河筑堰形成的一片人工湖。这个“百亩新池”既是古兴州人娱乐休闲、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又可以灌溉农田、惠泽百姓,受到人们普遍称赞,所以“居人行乐路人夸”。
诗的颔联借当地百姓之口夸赞晁仲约像谢灵运一样风流儒雅酷爱山水。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刺史。谢灵运在永嘉一年多几乎走遍永嘉山水,使永嘉山水扬名天下。诗中夸赞晁仲约像谢灵运热爱永嘉山水一样热爱兴州山水,也能使美丽的兴州山水像永嘉一样扬名天下。
诗的颈联猜想了晁仲约的生活、交往与行踪。“白帢”就是白色布帽,是古代平民百姓的服饰,这里以“白帢”代指隐士。大家无拘无束纵情饮酒,一些人连帽子都丢在酒桌下。闲暇之际,这位太守也会寻觅一处幽静山谷欣赏盛开的桃花。
诗的尾联则写出了长期任边远州郡长官的晁仲约的忧愁与无奈。“不堪山鸟号归去”描写的是子规鸟的啼声。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句,写的是行进在蜀道上的人思家的情景。子规鸟的啼声是“不如归去”,听到这样的啼声,晁仲约太守也会有思家之念,所以诗人说“长遣王孙苦忆家”。
这首诗既写出了古代兴州瑰丽奇异的山水景观,又赞颂了风流儒雅、勤政爱民的兴州太守晁仲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