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立风骨
——记陈氏接骨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鹏
2024年08月1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22
文章浏览数:

张鸿雁 王生元
据《勉县志》及碑文记载,陈氏接骨技艺的历史已有200余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嘉庆十五年(1810),游方郎中陈德万为逃避战乱,拖家带口由四川顺庆府南充县逃亡出川进入陕西境内,徒步行走到勉县现在的周家山镇丁家沟村时,因饥饿而体力不支,歇息后就在此地落脚,搭茅屋定居,农耕劳作闲余之时行医治病,因善医骨伤而求医者众,换得铜钱勉强支撑家用开支。从此,陈家后代一直都子承父业,以家传治红伤骨伤医术为八方百姓解除伤痛。
陈氏治红伤骨伤医术第五代传人陈正武和陈正亚兄弟继承完善陈氏接骨技艺和自制敷药私方,不仅在当地名声大振,还远扬周边地市并传入相邻省份,安康、宝鸡、咸阳和广元等地伤者纷至沓来。1993年陈氏兄弟兴建勉县骨伤科医院,是陕南最大的以祖传骨科为特色的专科医院。
作为陈氏接骨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陈鹏自幼就亲眼看到过太多的骨伤患者,深知骨伤给人带来的疼痛、伤害和苦难,他从小就立志要用好陈氏接骨技艺造福百姓。因此他高考选择了医学专业作为自己的志愿。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后,陈鹏潜心钻研中国传统医药。经过数年医学院的专业教育学习,陈鹏具备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陈鹏放弃了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回到了只是专科小医院的勉县骨伤科医院,接过了陈氏接骨技艺的接力棒。在西医占据主流、中医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依然潜心致力于骨伤病的中药研发和骨折复位手法,挖掘中医特色。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伤不仅危及生命,带给患者巨大痛苦的同时,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而且现代西医治疗骨伤的手术疗法极易带来二次伤害。长年受中医文化熏陶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的陈鹏,牢记“人无亲疏,待以仁心;伤无大小,施以妙手;有无相通,疾病相扶”的家训,结合传统医学技法,承祖传接骨“摸”“捏”“按”等独创绝技,逐渐练就了一手医治关节损伤,颈、胸、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骨折等病症的绝技。但他并没因此故步自封,而是将祖传的接骨绝技发展、创新成“整体辨证、手摸心会、捏按整复、枸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相宜、功能锻炼”的陈氏接骨技艺诊疗体系,将正骨手法与外用中药制剂相结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书写了“妙手仁心立风骨”的传奇。
一位90岁的老太太,从轮椅上掉落摔倒后骨折,其他医院不敢接或者不愿接诊,陈鹏接纳了刘老太太入院治疗。陈鹏从老太太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陈氏接骨技艺,平卧牵引固定制动,中药涂擦,中药汤剂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外敷祖传独家接骨消肿散,不受手术之痛,住院治疗一个月,消除了肿胀、解除了疼痛,出院回家。在对刘老太太的治疗中,陈鹏将陈氏接骨技艺“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的显著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让群众见识了传统中医的显著功效与独特魅力。
安康市石泉县一名14岁的童姓初中学生,不慎摔倒伤到右手,肿胀疼痛难忍,手掌活动困难。当地医院拍片表明,小童的右手第四、五掌骨骨折。想让还在上学的小童能够尽快得到治愈的父母带着他慕名赶到了勉县骨伤科医院,表示尽量不要做手术。入院后,在伤者已受伤十天、右手肿胀明显畸形且已可见皮下淤血,陈鹏依然准确辨病为骨折兼脱位,迅速制定诊疗计划,及时为小童实施了陈氏骨折手法整复。半个多月后,小童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症状明显消退。小童重回校园时,家长感激不尽,不仅送锦旗,而且大力宣传陈氏接骨技艺。
成千上万的骨伤病人在勉县骨伤科医院就医、在陈鹏的手中获得治疗,让断裂的骨骼得到痊愈,让受伤的躯体得到愈合,使万千病人回春新生,更让万千家庭得到了快乐和喜悦。陈鹏扬名于陕南片区各市县,惠及川、甘、豫、鄂等周边省份,造福了普通群众,先后当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理事、汉中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委员和勉县首届“青年创新人才”,2016年10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虽然日月沧桑,但仁义之德永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陈鹏,不仅以妙手仁心为世间正骨,也以精湛技艺和执着信念续写着陈氏接骨技艺200年来的医者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