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读红楼
2024年08月16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909
文章浏览数:
汉台中学高二(20)班 刘湘倩 指导教师 严智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书籍汇集着前人的智慧,记录着千百年的历史,书籍是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高速路,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与灵魂。我第一次接触经典文学是在初一的时候,那时的班主任是个实打实的阅读爱好者。《红楼梦》是她放在床前的每日必读书。她曾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肉眼可见她所表达出来的喜爱,我怀揣着好奇买了一本现代文版本的《红楼梦》,像模像样地学着老师放在床边,睡前读一读。
第二次再看红楼是在初二上网课的时候,那是在网站上刷的视频,看到宝玉和宝钗大婚,当时陷入了回忆,以前的我是讨厌薛宝钗的,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我再看视频,视频里的背景音乐不是喜庆的,薛宝钗的神色流露出的不是喜悦,而是哀伤。我回过头又去看了看这本书。薛宝钗的家境富足,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书中的释文说这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指出悲喜都不应形于色,她的言行举止也几乎从来没有摆脱这些束缚,仅只有一次宝玉将他比作杨贵妃,令她大怒,可也仅仅只是冷冷地反讽。当我看到黛玉郁郁寡欢,依然那么难过。可读完全书,发觉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一生葬在那片冰冷的花园里,不由得深感同情。
现在,再去翻看那本书,不由感叹书中令人惊叹的笔法。书中处处设伏。比如说,在第五回中《宝玉游太虚幻境》,便提到了金陵十二钗的结局,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惜春出家……最令我感叹的是书中的诗词歌赋,堪称一绝,每人有不同的风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每句诗都值得回味,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红楼梦让我见识到大观园里的美与丑、善与恶。一部好书值得我们去花大量时间研读、思考,因为我们能从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卡尔维诺说过“阅读是一个断断续续的、片片断断的行为,或者更确切些,书是一种点状的粉末状的物质”。“书中的真理,亦即书的实质,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发出人们可以感受到的闪光。”当我们不断地去读,可能在某一瞬间就会有不一样的领悟。
教师点评:文章以时间为线,写自己不同时期阅读《红楼梦》的不同体验,写出了对《红楼梦》的不同理解,也写出了不断去阅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