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黄官镇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24年08月17日 要闻 文章字数:85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王颍)今年以来,南郑区黄官镇以践行“千万工程”先进经验为引领,对标“五个农业”,育产业、兴业态、树品牌、延链条、优生态,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绘就非遗小镇、和美乡村新画卷。
  创新模式强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做强藤编、烤烟主导产业,做优黄酒、盐菜、腊肉、豆腐干、中药材特色产业,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模式,围绕藤编产业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打造“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联农带农模式,基本形成“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有偿劳动收益”相结合的稳定增收形式,带动全镇以及周边乡镇群众户年均增收1.2至3万余元。
  做强品牌提产值。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非遗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扶持企业全面提升品牌价值、积极优化品牌形象。成功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培育“黄关黄酒”“刘自惠豆腐干”“汉乡米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打造“良顺”“鑫豪”“顺成”等藤编金字招牌。2023年镇域内各类农产品品牌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8亿元以上,部分产品远销国外。
  数字赋能兴产业。积极探索非遗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邀请陕西理工大学创新创意团队实施“织梦云端”项目,耗时近2000个小时,完成对840多件藤编成品的三维扫描,并使用3DMax技术模拟出30余种藤条编织技法,推动非遗作品与现代审美“无缝对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产旅融合富乡村。依托“藤编之乡”文旅产业发展定位,坚持从单线突破到全域谋划,策划推出“观藤编之巧、赏羌绣之美、游龙池山水、品黄酒之醇”精品旅游路线,充分展现黄官产业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和生活之美,建立“非遗+研学+旅游+文创”发展模式,建成“汉中藤编”和“黄关黄酒”两大研学基地。2023年,“五编”产业年均销售额1.43亿元,先后承接社会各界旅游、研学、调研活动360余场次、28.8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1.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