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蝉的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 李扬

2024年08月20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809 文章浏览数:
  “知了,知了……”夏夜,蝉鸣阵阵。在汉江边,许多蝉的若虫从泥土中钻出,爬上树枝,还没开始“金蝉脱壳”,就被打着手电筒的市民收入囊中,最后被油炸、香煎……那么这些蝉是否属于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市民为何会食用?怎么食用能吸收其营养成分?
  2023年6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新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蝉科首次被列入。
  陕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虎,长期从事昆虫系统学和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他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市常见的蝉有蒙古寒蝉、黑蚱蝉、南蚱蝉、螂蝉、松寒蝉、蟪蛄、薄翅蝉、绿草蝉,均不在三有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内。另外,蝗虫、金蝉等昆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它不存在人虫之间共患病,因此不应该属于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
  “目前市民在江边手工捕蝉的情况,对蝉的种群规模影响太小了。”市野保站工作人员说。此外,蝉的繁殖力也很强,每只雌蝉能下四五百枚卵。市民大多体验式捕捉,不存在大批量捕捉的情况。“只有大规模的捕蝉,才会对周边环境及生态链造成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吃蝉的习惯。据专家介绍,每100克蝉约含有13克左右的蛋白质,比牛肉、鸡肉等传统的肉类蛋白质含量更高,可以称得上是食品中的“蛋白王”。蝉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能够满足人体所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蝉在成长过程中的“蝉蜕”倒是名副其实的中药,富含甲壳素异黄质蝶呤、赤蝶呤、腺苷三磷酸酶,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嘶哑、喉咙肿痛、风疹瘙痒、目赤目翳、破伤风、小儿惊痫、夜哭不止等症,据说还有益精壮阳、止咳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等作用。
  食用蝉虽然有很多益处,但还是不宜多吃。特别是痛风患者、肾病患者,蝉的蛋白质含量高,嘌呤含量也高,食用可加重病情。部分蝉含有少量有毒物质,人体摄入后需要肝细胞来解毒,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出现中毒。蝉每天的食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来说最好不要超过五到八个,过多的话很有可能引起胃寒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建议市民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