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即是老来乐
——记省优秀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市“最美老干部”朱桂平
2024年08月21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57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成宝华
2024年6月19日,来自全市11个县区和8个专委会的会长、秘书长43人,一路欢歌笑语,乘坐大巴车前往略阳县参加“汉中市老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交流会”,有才艺的同志纷纷亮相,唱歌、诗朗诵、讲故事,车厢内所有人员都甚感轻松和愉悦。尤其是市老科协文教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桂平创作表演的诗朗诵《没时间老去——赞老科协会员》,更因感情充溢、嗓音清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透过这首诗朗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老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与银龄风采。迅速适应退休生活
朱桂平,女,生于1951年,汉中人。2006年从汉师附小工会主席岗位退休后,便加入汉中市老科协,成为一名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在文教专委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适应退休生活、发挥余热,她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仅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以便和老科协会员交流,与街道、社区联系。先后参加了合唱与指挥培训、卓越父母培训。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支部把她的学习笔记作为范本。她被评为东大街社区“模范党员标杆”。
2018年6月,莲花池社区排演一个情景剧,请她出演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她从未登过台,担心完成不好组织交办的任务,受命当天彻夜难眠。第二天就根据剧情,先后找了三位与角色近似的老太太示范,晚上回家又对着镜子模仿,还请有剧团工作经验的老师做艺术指导,终于塑造出了一个优秀老党员的光辉形象。此外,为创作长诗《伟大的旗帜》参加老科协工作日活动,她挑灯夜战,反复琢磨。初稿出来,请老师指导,组织人诵读、修改,终获成功。
社区文化好推手
近几年,朱桂平积极参与汉台区东大街社区、蓬花池社区举办的邻里文化节、母亲节庆祝活动。她主动向社区领导汇报,自己写方案、找场地、找资金、组织实施,展示社区群众表演的舞蹈、唱歌、器乐演奏、剪纸、书画、奇石、盆景、手工制作、太极拳、体操,组织保健知识、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为优秀母亲发奖、戴花,让他们交流经验,还请报社电视台采访宣传。她组织的合唱队、舞蹈队、乐队、太极拳队,多次在街道、社区演出,并作了“退休不褪色 为社会发挥余热”等专题报告,弘扬先进文化,传播正能量。一段时间,合唱队没有地方活动,她便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最终在公园找到了一块空地进行排练。排练的几个月时间里,她每次都早早烧好开水送到公园,合唱队员深受感动。2018年9月,东大街社区党支部聘任她为兼职委员,并感谢她对社区工作的大力支持。
扶老帮困热心肠
2015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朱桂平接到一个单亲妈妈的电话,称正读高中的女儿学习压力大,几天都不去上学,只是闭门上网,很是无奈。对此,她耐心劝导,并当即打出租车赶到她家做工作。第二天又请来心理辅导专家进行引导,之后还多次上门看望,最终使孩子回到了校园。2016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双兄妹家庭困难,哥哥大学毕业因残疾没找到工作,妹妹两次考上大学无钱去上,精神失落,立即捐款1600元相助。国家脱贫攻坚期,她组织文教专委为贫困户捐赠冬季服装1500多件。此外,近三年,她先后看望高龄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13人次,并组织带领文专委艺术团和舞蹈队到汉中市敬老院等养老机构,送文化、送文艺、送健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家庭作为顶梁柱的朱桂平深得家人的尊重。2008年汶川地震,她把家里和亲戚的四位高龄老人接到农村精心呵护,平稳度过了这一危险时段。老伴身患多种疾病,三年里两次手术、多次住院,情绪消沉。她昼夜细心照顾开导。作为老科技工作者,她深得老人们的爱戴。一次她骑着自行车赶时间参加公益活动,不慎摔得头破血流,但丝毫没有退缩念头,一直坚持到活动结束。乐于奉献、向上向善的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一位与她朝夕相处的老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朱老师,真是一位没有时间老去的老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她和她的家庭获得了省优秀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市“最美老干部”、市“最美系列人物”、市“最美家庭”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