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笔下的汉中山水(中)

李青石

2024年08月2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33 文章浏览数:

  我们从苏轼的行踪看,他一生三次出川奔波仕途,两次入川守制丁忧,其中有三次翻越秦岭路过汉中。他写过一组吟咏洋州的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这三十首诗的创作缘于时任洋州知州的文同,在这组诗中苏轼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古洋州风光。
  苏轼与文同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初识于嘉祐六年(1061)到治平元年(1064)之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轼为父亲守孝期满,从陆路翻越秦岭经关中回京师汴梁担任殿中丞、诰院判官,文同也回到朝中担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二人再度聚首京师汴梁,此后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一起品茶论诗、切磋书法、研习画技。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十一月苏轼外调,从此二人天各一方。
  熙宁八年(1075)十月,文同到了洋州(今陕西洋县)任上。此时苏轼远在胶东半岛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文同到洋州后勤政爱民、体恤民情,还用诗语画笔描绘洋州旖旎的景色、迷人的风光。他将筼筜谷的竹林美景画作一幅《偃竹图》寄给远在密州的老友苏轼。他还用如画的诗语描写洋州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汇集为《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诗写出之后分别抄寄给苏轼、苏辙和鲜于侁等朋友。苏轼、苏辙收到文同所寄的诗分别写了和诗《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与《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于熙宁九年(1076)作于密州任上,这三十首虽说是唱和诗,却打破了一般唱和诗的惯例,他没有依照文同诗的原诗体和原韵脚相和,文同原诗是五言绝句,而苏轼则用七言绝句相和,每首诗仅仅是标题与文同诗相同而已。苏轼以超强想象力,仅凭文同《守居园池杂题》提供的素材,就想象出洋州山水园林秀美与精致。苏轼的这组唱和诗既有对洋州山水的生动描绘,也有对园林景观的细致勾画,又有对文同的生活、神态的细腻刻画。
  当时洋州城郊有一横湖,为苏轼诗作注的查慎行引用的《名胜志》中记载:“横湖在洋县城西,远望若匹练之横,故名。”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对这个湖及湖上的桥有细致的描述。他的《横湖》一诗是这样写的:“长湖直东西,漾漾承守寝。一望见荷花,天机织云锦。”《湖桥》一诗是这样写的:“飞桥架横湖,偃若长虹卧。自问一日中,往来凡几过。”
  文同的诗给了东坡无限的遐想,他在密州遥想着那横湖的秀美。他在给文同的和诗《横湖》中写道:“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苏轼想象正是那秋日的横湖如天机织就的五彩云锦,文同因为贪恋观赏横湖中翠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常常冒着露水雾气夜宿湖边。那朱栏画柱彩虹桥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头戴乌纱、身穿白色葛布夏衣的文太守常常拄着竹杖来往在湖桥上,连水中的鱼儿都熟悉了文太守的脚步,听到太守竹杖叩击石桥的声音,浮出水面抬头仰望。苏轼的《湖桥》一诗写出了这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情景:“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文同在《守居园池杂题·书轩》一诗中是这样描述自己书轩的:“清泉绕庭除,绿筱映轩槛。坐此何可为,惟宜弄铜椠。”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书轩》中写道:“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冰池》一诗中写了文同所居住的洋州府衙中的一个小水池的景象。诗中写道:“不嫌冰雪绕池看,谁似诗人巧耐寒。记取羲之洗砚处,碧琉璃下黑蛟蟠。”苏轼用王羲之墨池的故事称赞其表兄文同绘画练字的刻苦精神。
  东坡先生还用大量笔墨描绘了洋州的山水风光。在他笔下,洋州风光颇有江南味道,春日的披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谁道使君贫且老,绣屏锦帐咽笙簧。”秋日的荻浦,“雨折霜干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月明小艇湖边宿,便是江南鹦鹉洲。”诗人还描写了汉江中一处开满蓼花的孤屿上的秋日风光,“秋归南浦蟪蛄鸣,霜落横湖沙水清。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苏轼的《寒芦港》一诗则将洋州一处名为寒芦港的汉江港湾所具备的江南风光写得美丽迷人,诗中写道:“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