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力量干成朝阳产业
—— 刘管朝和他的林麝养殖场采访记
2024年08月27日 要闻
文章字数:97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衡俊昌
“做生意哪有想着不挣钱的?只是,在这山里待了这些年,让我越来越觉得这个产业的价值不仅仅是钱。”65岁的刘管朝,每天都要到自己的林麝养殖场转悠,时不时还给饲养员搭把手。
养殖场位于洋县茅坪镇朝阳村,养殖林麝300多头,是目前全市最大的单体林麝养殖基地。最令人称赞的是,养殖场里的20多名员工全都是当地的留守劳动力,年纪最大的66岁,最小的已经54岁。
刘管朝是西安人,年轻时曾经营过多家企业,2015年他将生意交给子女打理后,就想着回到农村享受田园生活。机缘巧合下,来到了洋县,满眼的青山绿水,让他重新燃起了干点什么的想法。
在朋友的提醒下,他咨询了林业部门,最终选定了林麝养殖。
林麝号称“香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分泌物称为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定香剂,药用价值高。由于麝香价格不断升高,持续过度地捕捉以及人工养殖技术的不够成熟,致使资源量不断下降。2015年,林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资金投入多、环境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面对困难,刘管朝并没有退缩,还找来当时已经快60岁的朋友闫永世,和他一起干。
从外出学习到引进种苗,从选址建厂到聘请专家,两人就在洋县茅坪镇朝阳村待了下来,凡事亲力亲为,一待就是8年。
“刚开始是为了利用山里的好资源、好环境,争取多挣点钱,发挥夕阳余热。”闫永世说,“后来时常有村上的老人来打零工,而且人越来越多,我们便戏称自己是一群夕阳老汉在干产业。”
打草、饲养、保洁、运输……刘管朝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对岗位进行了细分,招聘不同条件的劳动力。随着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最多的时候,来养殖场工作的人员达到了30多人。
“我今年61岁,能在家门口挣钱,谁还愿意出去漂泊。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干起活来也不枯燥。”家住朝阳村一组的陈祥福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进入养殖场工作至今,通过培训学习成长为技术工,一个月基本工资就有3000元。
“养殖场每年能产2公斤左右麝香,不但有经济效益,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每次发工资时看着他们的笑容,让我这个‘60’后觉得自己又年轻了。”刘管朝说,“养殖场二期建设基本完工了,未来我们将再发展500多头林麝,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养殖场每年还要消耗我们当地玉米、南瓜、胡萝卜等农产品60多吨,群众还能再挣些钱,都高兴得不得了。”朝阳村党支部副书记方升学感慨道,“真没想到,这些夕阳力量真能在我们朝阳村干成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