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建“一四三三”工作模式
我市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
2024年08月30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02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记者 崔慧芬)近年来,我市立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要求,创新建立“1433”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培育汉中特色“田保姆”,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等问题。
制定一个标准,引导农机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出台了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梯次推进省、市、县三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对依法登记且运行规范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培育壮大、推荐申报、认定命名,建成了一批“五有”“三强”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设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机专业户和19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和跨区作业等机械化服务240余万亩。我市青禾田粮油合作社、汉龙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入选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发展四种模式,构建灵活多样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等各方力量相互协作,通过单村集体领办、多村共建、经营主体领办、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机服务中心,目前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我市初步构建。
强化三个支撑,破解全程机械化短板弱项。聚焦突出问题,从技术、设备、人才上下功夫补短板,做实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的硬支撑。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77个、谷物烘干中心65处。全市培训农机操作手、修理工共1.23万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册驾驶员5000余人,已培育的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及机手中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农机土专家”,50余人入选市级“农机土专家”。
健全三项机制,提升农机服务中心运行效能。通过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压实监督责任,让农机服务中心运行得更顺、服务得更好。近年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巩固衔接整合资金4450余万元支持综合农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1+3+N”模式(即1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服务对象,农作物播前、生长、收获、秸秆处理、粮食烘干、储运、加工、销售等N个服务环节),大力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利用农机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耕机种、统一机收机烘、统一收购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使得每亩水稻生产成本从1000元左右降低到800元以下,种稻户每亩年可增收300元左右。
制定一个标准,引导农机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出台了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梯次推进省、市、县三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对依法登记且运行规范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培育壮大、推荐申报、认定命名,建成了一批“五有”“三强”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设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机专业户和19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和跨区作业等机械化服务240余万亩。我市青禾田粮油合作社、汉龙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入选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发展四种模式,构建灵活多样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等各方力量相互协作,通过单村集体领办、多村共建、经营主体领办、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发展农机服务中心,目前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我市初步构建。
强化三个支撑,破解全程机械化短板弱项。聚焦突出问题,从技术、设备、人才上下功夫补短板,做实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的硬支撑。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77个、谷物烘干中心65处。全市培训农机操作手、修理工共1.23万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册驾驶员5000余人,已培育的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及机手中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农机土专家”,50余人入选市级“农机土专家”。
健全三项机制,提升农机服务中心运行效能。通过健全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压实监督责任,让农机服务中心运行得更顺、服务得更好。近年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巩固衔接整合资金4450余万元支持综合农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1+3+N”模式(即1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服务对象,农作物播前、生长、收获、秸秆处理、粮食烘干、储运、加工、销售等N个服务环节),大力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利用农机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耕机种、统一机收机烘、统一收购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使得每亩水稻生产成本从1000元左右降低到800元以下,种稻户每亩年可增收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