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笔下的汉中山水(下)
2024年08月3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007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洋州城里就有一些比较高的建筑。文同在《守居园池杂题》组诗中就有所描述,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也描写了这几处楼台。文同的诗中说洋州城里有一高楼名曰“望云楼”,据文同描述:在这座楼上眺望,大巴山在楼的东面,秦岭在楼的北面,这座楼高耸入云,人们在楼上卷窗帘时,满楼都是云色。远在密州的苏轼虽然没登临过望云楼,但他的《望云楼》诗也写了登楼的感受:“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当时的洋州州衙院内还有一座天汉台,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天汉台》是这样描述这座天汉台的:“北岸亭馆众,最先登此台。台高望群峰,万里云崔嵬。”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天汉台》一诗是这样唱和的:“漾水东流旧见经,银潢左界上通灵。此台试向天文觅,阁道中间第几星。”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中还有一首《待月台》写了洋州城内一处观月的景点,文同是这样描写待月台的:“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苏轼读了文同的《待月台》后,凭借神驰万里的想象和怀抱古今的襟怀,也写了一首《待月台》,诗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洋州城北有一山谷名曰筼筜谷。筼筜谷竹林茂密、幽静秀美,是文同游春、消夏的好去处。文同曾将筼筜谷的竹林风光画作一幅《偃竹图》连同所写的《筼筜谷》一诗一并寄给苏轼,文同在诗中是这样描绘筼筜谷风光的:“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景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文同的《筼筜谷》写竹林风光,诗曰:“千舆翠羽盖,万锜绿沈枪。定有葛陂种,不知何处藏。”
苏轼对竹更是情有独钟,他有许多诗、词、文描写竹子。他曾师从文同学习绘画,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详细地记叙了文同在洋州时与自己鸿雁传书、诗画达情的交流过程。苏轼在和文同诗时也少不了对竹子的描写,他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有《竹坞》《霜筠亭》《筼筜谷》《此君庵》等四首诗写洋州的竹子。苏轼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筼筜谷》一诗中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文同绘画理论主张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就是后人总结的“成竹在胸”。苏轼用文同自己的理论主张与他的表兄开了个诙谐、高雅的玩笑。据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载:一天文同与妻子在筼筜谷游玩野炊,晚上正在品尝烧好的竹笋,恰好苏轼的书信送到,文同打开信函看到这首诗,笑得饭喷满桌。这也是成语“失笑喷饭”的出处。
洋州城外还有一处建筑曰“此君庵”。文同的《此君庵》一诗曰:“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苏轼的和诗《此君庵》写得也十分有趣,诗中写道:“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文同曾为竹起了个“墨君”的雅号,这首诗中,苏轼又为竹起了个新的雅号“抱节君”,可见苏轼对竹的厚爱。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其他咏竹诗写得也很好。在《竹坞》一诗中,诗人认为竹是人们不离不弃的朋友,在人生晚年无依靠时,只有竹能与你为伴。在《霜筠亭》一诗中诗人说:“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
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还描写了洋州城内外的其他楼台亭榭、自然景观,如二乐榭、灙泉亭、吏隐亭、无言亭、露香亭、涵虚亭、溪光亭、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亭、荼蘼洞、野人庐、金橙径、南园、北园等。对于那座建在灙水上的灙泉亭,东坡先生写道:“闻道池亭胜两川。”对于在涵虚亭上观景,诗人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文同笔下的吏隐亭“静几默如禅,往来人不觉”,东坡先生说:“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苏轼笔下还记叙一些当年洋州特有的物产,如长腰米、鮆鱼、金橙等。《灙泉亭》一诗有“劝君多拣长腰米”句,这里所说的“长腰米”是宋代洋州出产的一种上等粳米,当时有谚语曰:“长腰粳米,缩项鳊鱼。”意为这两种美味佳肴都产于洋州。《寒芦港》一诗中有“桃花流水鮆鱼肥”句。鮆鱼又叫鲚鱼或刀鱼,鱼似剖篾之刀,鳞色银白。《金橙径》一诗中有“金橙纵复里人知”句,诗句中所说的金橙是一种出产在洋州的橘橙类水果。文同的《金橙径》诗中说:“金橙实佳果,不为土人重。”今天的洋县及邻县城固都是中国柑橘的重要产区,从文同、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县柑橘生产的历史极为悠久。
读东坡先生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真想穿越时空回到文与可太守治下的洋州。泛舟横湖,漫步湖桥,赏筼筜竹林,探灙泉幽径。过溪亭中,观“水禽惊落翠毛衣”;披锦亭里,伴“燕舞莺啼春日长”;露香亭中,赏“亭下佳人锦绣衣”;禊亭中,听“曲池流水细鳞鳞”。也可到洋州的南园、北园看看古代的农家乐,体验一下“春畦雨过,夏垅风来”的农家生活。徜徉在宋朝的洋州大地,“汉水巴山乐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