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喜庆 舞出美满

——记板凳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伏明志

2024年09月06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32 文章浏览数:

张鸿雁


  板凳龙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何时已无以考证。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楚汉相争之际,賨人作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在阆中范目统率下,手执弓弩、板楯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舞蹈,向秦军冲杀,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封范目为渡沔县侯,让賨人驻扎在汉家发祥地汉中勉县。范目率领的这支賨人军队在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中,既继承了祖先能歌善舞的传统,也与当地人一样敬畏自然,因而也接纳了当地人对龙的崇拜,就形成了祈雨祈福的板凳龙。
  “北有秦岭,南有巴山,红庙梁上,有我家园。土地辽阔,居住分散,广种薄收,十年九旱。求天下雨,靠天吃饭,耍龙祈雨,救我田园。丰收时节,耍龙酬天,板凳龙出,八方宁安。”这一段板凳龙的唱词唱的就是那些年勉县镇川镇红庙梁村一带的生态环境。那里地处浅山丘陵,水源极度匮乏,十年九旱,历来以缺水而闻名,乡亲们只能靠天吃饭。为了生存,于是祭祀时将最初起源于作战的板凳舞结合了龙的造型,逐步发展演变成了求神祈雨的板凳龙舞。板凳龙因其为三条腿的板凳而得名,这也与道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思想相吻合。百姓们每逢天旱不雨或丰收之后、逢年过节、家族祭祀等都要耍一耍板凳龙,这种舞龙活动已成为当地一种习俗。据说,东汉末年勉县地区的板凳龙演出,都要先在张鲁义女墓、祠、拜殿前作“请龙仪式”。
  年近八旬的伏明志是红庙梁村里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庄稼汉,一辈子务农,看不出与村里其他农民有什么两样。可当农事渐歇、颗粒归仓之后,换上行头,身穿短打衣裤,腰系彩带,头扎英雄巾,脚穿红缨麻鞋,只要锣鼓一开响,如同一条从田间飞起的猛龙,立刻就变了样。只见他精神饱满,底气十足,引导龙首,腾挪跳转,身手敏捷,动作干练,带领一队人马将板凳龙舞得活泼热烈、奔放鲜活、气势高昂,将庄稼人丰收后的欢欣与激动舞动得淋漓尽致!
  伏明志幼年时一次次去观看村里先辈们舞动板凳龙,村里的舞龙队走到哪里,伏明志就追随到哪里,不论白天晚上他每一场都不曾缺席,一边帮忙打杂一边偷偷学艺。舞龙队平日里排练,伏明志也废寝忘食地跟着练习。队员们都喜欢这个淳朴热心、勤劳好学的小伙子,都乐意向他传授舞龙技艺。板凳龙第五代传人杨正祥看他是个好苗子,就收他为徒,悉心教导他学习舞龙技艺。伏明志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一门心思跟着师父潜心钻研,常常学得入了迷,忘记回家吃饭。在口口相传与手把手教授下,在对舞龙的深深热爱下,在无数次的摔倒与受伤中,他忍受了艰辛和磨难,克服了文化不高识字不多的困难,以一个庄稼汉的倔强与执着,日复一日地坚持学艺,逐渐熟悉了板凳龙从请龙仪式到舞龙表演的全部演出流程和技艺,成为了舞龙队伍里的佼佼者。
  村里舞龙队的演出没有报酬,还时常耽误田里的农活。加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曾经热闹的舞龙就是组织不起来。伏明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能让这已经传承了五代人的板凳龙在自己这一辈失传呢?伏明志在做完农活之余,一边不断巩固舞龙技艺,一边四处奔走,动员村里为数不多的中青年人参与。经过他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将村里缺人手的舞龙队又恢复了起来,又让板凳龙“活”了起来,又开始了热热闹闹的舞龙表演,还让这条红庙梁村土生土长的板凳龙舞到了县里、舞到了市上、舞到了省上,还曾拿过一等奖,舞出了板凳龙赫赫名声。
  伏明志的舞龙技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彩。为适应时代潮流,他不断改进和提升板凳龙舞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将原来的两条龙表演扩充到六小龙,形成了六龙出水、六龙放射、双龙夺宝、六龙戏珠、六龙争霸、六龙卧滩、六龙降雨、盘龙回宫八个固定动作,以这八个表演动作展现了六龙施雨的完整故事,充分展示了板凳龙表演的“小、巧、灵、活”的风格特点,体现了陕南南部山区浓郁的地方特色。红庙梁村土生土长的板凳龙从各地众多的龙舞之中脱颖而出,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伏明志本人也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凳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我们舞龙,已不再是祈雨,而是要舞出我们农村丰收之后的喜庆,舞出我们农村生活幸福美满的红红火火,舞出我们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精气神。”伏明志说,“和种好每一茬庄稼一样,要舞好每一场板凳龙,必须全神贯注、竭尽全力,用汗水去换取成功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