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力量
——记洋县悬台社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建忠
2024年09月13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06
文章浏览数:

梁攀
7月27日我在洋县长青华阳景区观赏了洋县谢村镇智果村游演的悬台社火。高台框架搭建得壮观而奇妙,站立高台之上的小朋友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扮演着戏剧或者神话故事里的角色,个个玲珑可人。这一切深深吸引了我,也震撼着我,使我内心萌生出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深入了解和认识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机缘巧合,不久,笔者与洋县悬台社火的传承人李建忠取得联系,去了趟他家里,向他详细了解悬台社火。
年近六十的李建忠,中等身材,留着小平头,双目炯炯有神,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说话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没聊上几句,他们便直入主题,讲述起他家三代人从事悬台社火的漫漫历程。
李建忠的爷爷李养科是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还擅长说书,常在茶铺、大树底下免费为大家讲述,以至于村里至今仍流传着“听了《西游记》,失误了棉花地”的传说,讲的是乡亲们听李养科说书,竟然忘记了种庄稼。李养科却最钟情装社火。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建忠的父亲李俊芳十多岁时,就学习装社火,后来村里和李俊芳同龄的孟元福以及其他艺人也一同跟着李养科学习。
洋县悬台社火起源于商周时期,在清雍正年间从众多的社火中崭露头角,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具有颇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洋县城乡独有的一种春节民俗活动,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讲到悬台社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建忠十分自豪:“周边社火和咱们这个社火相比,都没有这么高的,我们的框架装得很壮观,很奇妙,一般情况下观众都看不到咱们这个小孩站的位置的受力点在啥地方。”
悬台社火扮演角色的都是小孩,一般要求最小的不小于五岁,最大的不超过九岁、十岁,对个子高矮也有要求,因为个头要和道具服装配套。
说起悬台社火,李建忠滔滔不绝:“一台社火我们这最多的时候可以转到16个人,就是上面有16个小演员,抬的话一般是一台社火32个人抬。不光是要抬这十几个小孩,还要控制重心,为了保证安全,社火装起以后,游演之前,还要在底座下面增加重量。”
悬台社火以戏剧角色站立在高台梁架上作为表演形式,以人抬肩扛作为主要运载方式,所搭的梁架可达五六层,高十二米左右,具有高悬、惊险、巧妙、奇绝等显著特点。
洋县还有多个与悬台社火相关的社火会,例如洋县谢村范坝、智果社火会,洋县马畅社火会,洋县湑水回龙社火会等等。社火游演时间通常为每年春节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由政府组织协调,分乡镇轮流入县城游演。
最初,社火主要用于祭祀,兼具扬善除恶、祈福驱邪、招财进宝的作用,其内容多为精忠报国、尊老爱幼等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在我们村里,装悬台社火一直是公益之举,每逢年节,只要听闻要装社火,大家都会积极响应。过去条件艰苦,每逢装社火,大家就会揭下床上的床单,取下门上的红门帘,围在装社火的车上,装完社火再各自取回。许多喜爱社火的乡亲自愿跟着我的父亲学习,这才使得智果村的悬台社火得以传承至今。”李建忠很是欣慰地说。
为了让智果悬台社火得以传承下去,2008年李建忠牵头在村里成立了由喜爱社火且经济条件较好的十三人组成的洋县智果悬台社火会,主要在逢年过节时进行游演,有时也会进行一些有偿演出,有一次为宝马集团演出,获得了十几万元的报酬。
在智果悬台社火传承上,李建忠不断学习钻研,深入探究历史知识、戏剧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目前,他通过传帮带,已有六七名村民掌握了悬台社火的芯子制作(搭架子)、提身子(依据戏曲折子安排戏剧角色、设计造型,并与悬台社火芯子组合)、开脸(化妆)、服饰配备等技能。
“虽说从事这项工作的收入远远比不上我外出搞建筑,有时还会耽误农活。但是,这是我的爱好,我的生活,为了让悬台社火传承下去,我定会毫无怨言,尽量多带徒弟。我还要向年轻人宣传社火的历史和魅力,这也是传承工作的一部分嘛。”
笔者跟随李建忠参观了他的卧室,一眼便看到卧室里的书桌上摆放着《杨家将演义》,旁边是写满了密密麻麻读书笔记的本子。那一刻,笔者深深地被他的勤奋与执着打动,内心涌起阵阵波澜。
笔者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台台高耸、惊危、精妙、奇异,充满着浓郁文化魅力的洋县智果悬台社火。那一幕幕弘扬忠义、忠孝,鞭笞奸佞、忤逆的精彩场景,犹如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