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坚守
——记手工弹棉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长东
2024年09月2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39
文章浏览数:
刘莉
弹棉花的老手艺从元代就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弹棉花的手艺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时代的浪潮中,依然有一些人坚守着传统,用自己的双手为人们带去温暖。
吴长东就是这样一位手工弹棉花非遗传承人。他是佛坪县袁家庄村人,2岁丧母,8岁丧父,日子过得异常艰苦。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许多外省的手艺人来到佛坪,带来了一些丰富生活、增加收入的老手艺。“手艺能养家”,年轻的吴长东对手工弹棉花有了兴趣。机缘巧合,1985年3月,吴长东拜四川籍弹花匠周成银为师,开始学习手工弹棉花技艺,没成想这一学就是三年。
一开始,吴长东觉得师父的手艺神奇而有趣,积极跟在师父后面做些纺线、接网线、收边、扯边的杂活,看着师傅日复一日做着并不复杂的动作,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抽松、弹熟、铺弹、上线、牵纱等几个简单的步骤,觉得这手艺应该很好掌握。求成心切的他总想着能像师父一样背上2米3的弹花弓施展一次。终于机会来了,学艺一年后,在给一户人家干活时师傅生病了,让他尝试独立操作,他激动得热血上涌。当他信心满满地背起棉花弓准备大显身手时,却不料手起锤落,第一次竟然打了空弦!半生不熟的手艺和紧张的情绪带来的结果就是棉胎厚薄不均、高低不平,没把棉花弹“熟”。无奈之下,师父又带病重弹,让他在旁边好好学习。
第一次独立弹花受挫之后,年轻气盛的吴长东便偷偷地离开了师父。回家的半年里,内心要强、死要面子的吴长东纠结在失败阴影里,却又无颜面对师父,整日里丢了魂似的找不到归宿。好在他遇到了好师父周成银。周师傅上门找了他两三回,鼓励他再坚持学个一两年便能出师了,就这样不服输的吴长东又继续跟师父学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师父严格要求他从细节入手,不要怕做错,大胆尝试。一年半后吴长东学成出师,可以独立完成一床棉被的制作了。从这之后,谁家结婚嫁女置办喜被,送学生出门上学置办被褥,出门打工准备行李铺盖……都离不了吴长东的手工弹花棉被。
好手艺带来好生活。上世纪90年代,吴长东靠着这门手艺组建了家庭,开设了自己的棉花加工坊,妻子秀英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之后,为了顺应市场,吴长东引进了一台弹花机。虽然在机器的辅助之下,收入有所增加,但在吴长东心里,手工弹棉花仍是无可替代的技艺,有着机械无法比拟的魅力,有着长久的温暖和舒适。所以,吴长东还是四十年如一日,对于喜爱手工棉被的人家坚持手工弹花。
在吴长东看来,手工弹棉花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时时记着拜师时师父对他说:“这项手艺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人了,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要让这门手艺更加精湛。”他从那时起就谨记着师父的话,给自己立下了目标: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对得起师父,对得起自己。
尽管手工弹棉花有着诸多优点,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机械化生产的棉被价格更低廉,使得手工弹棉花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度不高,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手工弹棉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匠人往往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经济回报。
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吴长东表示,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只要持之以恒地宣传和推广,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手工弹棉花的优点和价值。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技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对于未来,吴长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希望能够将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徒弟和传承人。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广和发展手工弹棉花产业,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门手艺。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创新,跟上时代潮流,就一定能够让手工弹棉花这门手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