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颜家大院
2024年09月2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03
文章浏览数:
戴相华
夏末的一天,我和几位友人去南郑区濂水镇联合村参观颜氏民居。这是一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东西厢房,石条天井,砖雕照壁,石雕门铛,无一不左右对称。院子里,形态各异的石缸完好无损。宅院10余个窗户雕刻的花格和纹饰,竟无一雷同。大门和大堂是中国明清园林式的雕梁画栋,画中的人物惟妙惟肖,散发着非富即贵的气息。随行的颜云刚老人告诉我们,这所建于大清道光十四年的庭院,是颜氏家族留存至今的祖宅院落。
73岁的颜云刚老人是颜氏第十代后裔,他介绍,这座院子占地约1500平方米,2018年7月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颜家大院出来,向东一公里就到了颜氏宗族墓。墓冢呈长方形,犹如狮虎睡卧,又如神龙昂首,占地约600平方米。从碑文上看,此墓葬着父子三人,中间葬着第五代仕字辈的父亲,两边葬着第六代明字辈的儿子,三墓紧密相连。正中的墓高大突兀,两边石条上的挽联颇为醒目:克俭克勤家声丕振,乃文乃武奕世其昌。可见后人对逝者生前评价较高,是一个文武双全而又勤俭持家的人,期盼他的子孙后代大力弘扬家族美德,世代昌盛。右侧的墓最低,挽联上书:壎篪迭奏承先德,兰桂兢芳禧后昆。大意是逝者生前传承了父亲的优良品德,教子有方,儿孙显贵发达。左边的墓,由于年代久远,石条风化严重,挽联字迹已模糊难辨。
午后,我们去了位于颜氏宗族墓以北约300米处的“坐家道”,当地人把这儿叫颜家槽。走近这座古朴幽雅的院落,见房屋是用未淬火的泥砖垒砌而成,窗户系木质结构,精雕窗花,瓣蕊迥异,做工精细,工艺绝伦。主体保存完好,其它略显陈旧,却不失古色古香。抬头仰望,见房屋装饰着形态各异的木格花,粗壮滚圆而又挺拔颀长的柱头竖立在房屋两端的柱墩石上,柱墩布满花纹,甚是精美。
颜云刚老人说,自他记事起,这儿就是颜氏家族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大家庭聚会的场所。逢年过节、长者寿诞及清明祭祖,他都要随父母来此团聚。家族几十上百口人聚集于此,辞旧迎新、祝寿祝福、缅怀亲人、聊叙亲情,三五天不散。
从“坐家道”往东约2公里,就是颜氏“中书院”所在地。书院,是古代聚徒授课,研究学问的地方。我们走进“中书院”,见房屋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几幢现代住所。书院遗址背后的10多座墓分外吸睛。这些墓按男左女右依次排开,一通墓碑上刻着“皇清例授太学生显考”。查阅典籍方知,明清时的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是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天资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墓碑记载,颜氏后裔中有10余位贡生。
另一处墓碑刻有“乡饮国宾”四字。据考证,乡饮国宾不是官职,而是一个名号,相当于现在的优秀、模范之类的荣誉称号,意即乡间有名望的人。据说就是这样一个名号,也须皇帝批准。清时,地方政府常举行以宴饮为主的乡饮酒礼活动,受过乡饮国宾之类称号的都可能被邀请出席。能得到这一荣誉称号,足见其品行端庄,名望极高。
这时,有村民迎了出来,给我们端来了茶水。喝着香气四溢的茶水,我在想:如同一切古老的河流都曾孕育过文明一样,廉泉也不例外——它不仅哺育了当地的飞鸟走兽,树木庄稼,也滋养了颜氏家族恒久的和顺昌盛和浑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