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推进中小学大思政课均衡发展
2024年09月25日 教育
文章字数:164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赵彦军 熊正龙)近年来,勉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机制、抓协同、强队伍、优资源,全面推进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被确定为省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试点示范县。
该县建立了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总体谋划,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委党校、人社局、文旅局、妇联、团县委、关工委等部门分工协作,县教体局统筹推进,各中小学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四级领导机制,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教体局先后印发了《勉县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勉县思政课创优行动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每年听讲思政课,教体局领导班子分片区听讲思政课,学校党组织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1次,书记、校长带头听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实现党建+思政深度融合、双向联动。
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和全员赛教活动,激励教师在竞技平台中深化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思政课教学艺术的提升。3年来,累计评选出县级精品课100余节,县级示范课40余节,优秀组织单位50个。5人获得市级精品课,1人获得省级精品课,3人获得部级精品课。
该县依托4个思政类学科基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专题型思政集体群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思政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组织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申报,3年来,累计结题县级课题17个,市级7个,申报市级立德树人专项课题58个。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优秀案例征集中,3名教师获教育部优秀案例,44名教师获县级奖励;教师宣讲微报告获市一等奖4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9人。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挖掘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中的思政因素,将县域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美育体育活动与思政课教育结合,在润物无声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以课程+德育为载体,开展新时代好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节日、小小思政课讲师等主题活动,开展理想信念、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加强思政育人效果。
建立专职和兼职结合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置机制,全县小学有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132人,初中高中79人均为专职教师。落实政治学习、培训轮训等工作制度,采取师徒结对、传帮带、导师制等方式,培育思政骨干苗子。全县1名思政课教师获省教书育人楷模,2名教师获省思政“大练兵”教学标兵,8名思政教师获省教学能手称号,13名思政教师获市教学能手称号,6名思政教师获市优秀教师称号,19名思政教师获县教学能手称号。定期从思政课教师中遴选优秀人才,多名思政课优秀教师成长为学校领导。
借助陕西理工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基地,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为该县思政课教师上了《感受文化影响》汇报课,2023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该县大中小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大、中、小各学段教师同台展示,高校理论优势与中小学实践优势有机结合,以活动一体化推进思政课堂大中小学一体化。
联合文旅局、卫健局、法院、检察院、团县委等部门,持续开展博物馆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红领巾法学院、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拓展和丰富思政课领域。启动“五老”大思政课进校园活动,请老专家、老模范等大先生讲思政课,深受听讲学生好评。15名思政课教师加入了勉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将照金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堂,4人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延安精神”理论征文中获奖。
坚持五育并举,读书征文、田径运动会、唱响新时代合唱展演、劳动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一月一开展,以体育人,以美润心,以劳养性,构建覆盖中小学各学段、点面结合的本土课程思政活动体系。挖掘本地思政课资源,指导创建省级研学基地3个、市级5个,涵盖工业科技、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4大板块,组织学生县内市内开展研学实践近2万人次,引领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推动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并驾齐驱、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