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出资5万余元,帮助20余名学生走出困境,宁强杨静——
“静”守初心传递爱
本报记者 崔慧芬 通讯员 李长波
杨静为困境学生发放自费购买的课外读物。 受访者供图
对大多数人来说,做一件好事容易,捐一次钱物也并非难事,但数十年如一日地帮助他人,却很难坚持下来,但是杨静做到了。
杨静是宁强县大安镇中心小学一名教师。在工作之余,她投身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用爱和智慧,为他们点亮一片星空。
“我参加公益,源于‘陕西好人’王虎和谯思兵的影响。当第一个孩子因我的帮助而变得自信、开朗时,我非常有成就感。原来,帮助他人是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杨静说。
杨静工作的第一站是宁强县大安镇南屏九年制学校。2002年冬天,她班里的学生赵波没来上课,但也没有请假。放学后,杨静走了13里路来到赵波家,得知赵波的爸爸得了重病,家里陷入了困境。
为了帮助赵波,杨静拿出一半的工资资助他,并在学校发动了募捐,将所捐1000元全部用于赵波的生活学习。在杨静的陪伴和鼓励下,赵波重新拿起了书本。后来,虽然杨静因工作调整离开了南屏九年制学校,但她对赵波的资助从未间断。
待赵波即将迈入高中校门时,杨静无意间打听到赵波想要辍学外出打工以减轻家庭负担,随即便给赵波及他的家人带话,她愿意继续资助孩子完成学业,负担高中3年的所有费用。那时,她每月的工资只有四百多元,可她毫不犹豫地揽下了这件事。那3年,杨静省吃俭用,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帮助赵波完成了高中学业。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杨静积极和志愿者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联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爱心与善意更加广泛地传递。
2015年1月,杨静和燕奶奶一家结下不解之缘。由于家庭变故,燕奶奶和9岁的小燕相依为命,婆孙两人蜗居在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里。初见场景让杨静受到不小震撼:昏暗的屋内放着做饭的煤炉,简易床上被褥单薄,一个大纸箱就是两人的衣柜。当时杨静便忍不住转过身去默默擦拭眼泪,下决心要帮助这家人。
从这以后,杨静每次去燕奶奶家都会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老人拉家常,给孩子辅导功课。不仅如此,杨静还想方设法联络上汉中市一家人志愿者协会给他们捐款捐物。渐渐地,燕奶奶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同时,杨静还多渠道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小燕进行资助,为他们家买台灯、换被褥、送锅灶、安装热水器,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当燕奶奶生病时,杨静主动垫付药费,陪老人输液、给老人喂药喂饭。这样的帮助持续了3年。
一直受到杨静资助的学生小李说:“在我最无助时,是杨老师站了出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她对我的帮助从没间断。那天,我忍不住抱住她,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妈’。”
近十年间,杨静个人出资5万余元,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10万余元,帮助20余名学生走出困境。
最让杨静感到高兴的是,她资助过的学生赵波参加工作后也加入了公益事业。赵波说,在他困难时,是杨老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现在自己有能力了,要谨遵杨老师的教诲,把这份爱的力量传递下去。
桃李不言自芬芳。从教二十年的杨静,在讲台上耕耘春秋,奉献青春和梦想;在生活中助人为乐,传递爱心与善意。“生活需要一束光,照进来,心里会亮堂一些。”这是杨静的追求,也是她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