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坤: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2024年09月27日 专版 文章字数:903 文章浏览数:
  在江口镇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跳出农门在外打拼闯荡后,又毅然回到养育他们的家乡。用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凭借新眼界、新思维以及不懈地努力,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也为家乡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今年35岁的王友坤毕业后,就在广东省惠州市一电子厂工作,偶然间了解到了留坝有中蜂养殖的传统,而且县里还有“四养一林一旅游”产业奖补政策后,在外务工的王友坤毅然回到了范条峪村,决定在养蜂事业上大干一场。
  为了搞好养蜂产业,他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中蜂养殖技术培训,请教养蜂大户,尽管他在理论上掌握了中蜂养殖技术,但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如何有效治疗烂子病以及如何解除“分蜂热”等问题。为了攻破这些难题,他边学边养,在不断地思考、试验、总结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养蜂技术,从养蜂初期到现在,王友坤养殖的蜜蜂已经从最初的10箱发展到现在的100余箱,仅仅养蜂这一项收入年均就达到了4万余元,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蜂专家了。
  在养蜂产业步入正轨后,王友坤便着手发展养殖黑猪产业。养猪初期,由于没有掌握散养黑猪的喂养技术,猪苗成活率不高。但他没有灰心丧气,继续购买“泰香猪”猪苗,留好能繁母猪,掌握了自繁自养技术,靠着不服输的拧劲儿,用泰香猪“拱”出了一条致富路。今年以来,养殖黑猪50头,预计收入可达15万元。“我经常过来采购猪肉,小王家的黑猪生长周期均在一年以上,猪肉品质很好,吃起来柔嫩可口、肥而不腻,我们店里的顾客非常喜欢。”在太白经营饭店的李叔一边装车一边开心地说道。
  作为村干部的王友坤,在致富的同时不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2021年他利用村里的闲置大棚,发展了5万筒代料香菇,一心扑在上面。去年他再次发展食用菌21万筒,带动农户20户,利润达40万元,今年发展食用菌24万筒,带动农户26户,预计利润可达48万元。有时改变命运的是机遇,但更重要的是态度,在江口镇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下,王友坤通过食用菌产业为自己和范条峪村群众撑起了“致富伞”。
  作为万千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王友坤显然是成功的,虽然有苦有累,但他获得了收益,在他看来,不能打一辈子工,只有回到家乡,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来,生活才会变得更好、家乡才会变得更美。

(周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