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南书院

2024年09月27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606 文章浏览数:

南郑区大河坎中学汉麓历史学社 李嘉敏 指导教师 胡静兰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魅力名城”,我们想汉中的古代教育也应该是别有一番风致吧!带着这样的好奇与疑问,带着探寻研究地方史的使命,我们大河坎中学汉麓史学社一行6人,由老师带领,在这晴朗的夏日午后,走进汉南书院一探究竟。
  汉南书院位于繁华的汉台区北大街与中学巷交会处。一眼望去,一座古代门楼建筑映入眼帘。“宫于明庠于清人文以薮,背乎岭邻乎汉帝业所基。”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诵之余味悠长,唇齿留香,果然是书院风猷,高雅之致。这对于一个古文和历史的爱好者来说,一下就激发起了我探寻的乐趣。
  进入大门,见两侧房舍青砖黛瓦、院内古木参天,顿觉质朴典雅,古韵生香。二门正中匾额书:“为学日益”。走进庭院,正中塑有圣人孔子铜像,高约4米,手捧“有教无类”卷书,面容祥和,神态安然,富有德化培才育人、广博教化天下之气象。朱子曰:“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固尊孔子为千古圣人,国人敬之爱之,夫子之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铜像前两株古树名曰:瓶兰花,欣欣然,像张开了眼,果实红硕,枝繁叶茂。
  铜像后为“濯汉堂”,此间为官课馆、课山长议事之所。濯者,洗也,谓于此读书的汉上学子,须洗涤其戾气躁气市侩气,彬彬雅雅。近窗观望,空空如也。朦胧中,只见屋内端坐排排读书郎,口中似乎念念有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诵读之声,声声琅琅,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经门洞步入回廊,到中院奎文阁。此间为藏书之所,汗牛充栋说的大概就是这里吧!
  从回廊步入后院,现一池春水,号曰莲池。锦鳞游泳,荷叶田田;喷泉涌动,哗哗作响;高天绛紫,树影斑驳;老树静默,鸟雀飞声。真是别有洞天。
  步过虹桥,即是书院最高殿堂——大成殿。此间为祭祀孔子以及其他儒学先贤之所。
  至此转入两侧回廊,左右分别介绍汉南书院发展史和汉中中学发展史。
  “汉南书院”创办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已有280余年历史。是古代陕南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官办府属教育场所,盛极一时。
  其中“汉南翘楚”写道:“凡一百六十六年,曾在此研修儒业后,一路斩关搴旗、名题金榜的进士四十八人。这一著绩,在并非通都大邑的帝国僻壤——汉中亦足令后侪钦羡。”看到这儿,我突发奇想,我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也在这里听圣人言、读圣贤书,得个进士及第也未可知吧?
  再有“书院规条录要”其中写到:“生童需讲明礼仪,画其乔野。衣冠不必华美,亦要洁净整齐,彬彬雅雅,方有士人气象。诸生遇疑义,务虚心讨论,询之友质之师,不可囫囵过去,一生昏昏。”看过这些规条,可见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以器识为先,寓理帅气,然后格物致知,穷理正心。
  参观即将完毕,我们大概都会问:这所建立在汉中地面上的百年书院为何名称是“汉南书院”呢?看完书院整个的介绍,我倒觉得,叫“汉中书院”无可厚非,叫“南郑书院”亦无不可。因为清代南郑县治所在汉台区,而且主要是南郑出地盘还出资。因此,“汉南”二字大概是汉中和南郑的合称,因为“汉南书院”是汉中和南郑的官员共同倡导兴办,不好各自命名而已。
  听完我的陈述,师曰:“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们学了还能独立思考,不囿于前人的说法,这很好!而且说得有道理,算是一家之言吧。”
  哇!老师的话语,好似一股春风,吹开了我的心花,终于让我有了一次怒放的快感。
  当然,后记也说了,汉中崇文重教,教育源远流长,绝不仅仅只“汉南书院”这280余年古代教育,史料典籍颇多记载,对于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不再一一赘述。想想“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想想“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想想“汉中开汉业。”想想……
  思绪涌动,心潮难平。好似风吹杨柳,又觉晴空一鹤,飞扬、飞扬、飞扬……

  编辑点评 这篇游记不但记录了具有280年历史的汉南书院建筑布局、特色及相关文献楹联,对书院名称来历也有推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史知识积淀和活跃的思维。文章立意好,叙述较充分,用词古雅,古韵生香,与所参观的古书院文脉一致,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