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永乐镇用好新法子铺出群众增收新路子

2024年10月10日 党建·理论 文章字数:101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张磊)今年以来,镇巴县永乐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助农增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该镇积极开展集中走访活动,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就业难、增收难问题,召开专题党委会议,集思广益,定规立矩。将村级道路养护、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撂荒地整治等所需劳动力较多事项由村集体经济主导,各村包联领导负责、村“两委”班子具体组织谋划,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增设就业岗位,摒弃“等靠要”思想,将党建引领作为助农增收的坚强堡垒。
  创新增收方式,孵化集体经济“新业态”,积极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村集体经济。由主要领导牵头,6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协助,确定村村共建合股共营超市发展模式。超市营业前期,装修、联系供货商等多个细节均实时跟踪问效,已于7月初正式开始运营,不仅从源头解决了永乐无大型超市满足居民日常所需难题,还提供就业岗位8个,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村级组织劳动力,充分利用本村闲置劳动力,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百姓主动参与。同时,6个村(社区)互通技术人才,将有刮腻子、砌坎子等技术“能人”就业问题解决在本地。截至目前,“8·4”暴雨后各村道路涵洞疏通、光辉村河堤维修加固、核桃树社区庙坝排洪沟维修等多个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劳动力30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紧抓本村劳力,拓宽群众增收“新渠道”。各村(社区)坚持“本村劳力本村化解”方式,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黄花菜产业管护等,通过开展院坝会、村民小组会等形式,引导本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保证“留下来”的群众有活干、有事做,进一步增加农户的工资性收入。经统计,撂荒地整治工作、黄花菜管护使用劳动力达200人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充分运用好护林员、公益岗、光伏公益岗等,用人严格规范审批环节,避免优亲厚友,主要聚焦于低收入人群、低保户、务工就业难人群等。每年保障护林员岗位68个,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公益岗40个,人均年增收9600元以上;光伏公益岗12个,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同时,镇党委、政府借助页岩气勘探开发机遇,主动与基地负责人联系对接,协调部分适合岗位,最终达成25人用工协议,每人月均增收6500元以上。
  下一步,永乐镇党委、政府将持续紧盯本地劳动力就业实况,抓好就业帮扶,深挖就业岗位,加强技能培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深度融合本地实际工作与产业发展契机,用好本地劳动力,实实在在让百姓腰包鼓起来,用新法子铺出群众增收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