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喉舌”赞誉始于何时?
2024年10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09
文章浏览数:

刘乐
“北斗喉舌”成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皇帝代言人重臣尚书。《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后汉书·李固传》:“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李固用北斗是天的喉舌作比喻,指出尚书是皇帝的喉舌观点,成为“北斗喉舌”喻尚书之典。因此,南朝宋刘勰著《文心雕龙》卷十九《诏策篇》中说:“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诗有“北斗司喉舌,东方领搢绅”。宋梅尧臣《闻临淄公薨》诗:“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萧匡”。二是指直言善谏口才。汉末黄琼评价“故太尉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讲:“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南宋徐玑《漳州送王益统制谪归时方收峒寇》诗云:“能言学李固,兹日顾亡身”。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李固为鲠直派的领袖”。
那么称赞李固有“北斗喉舌”之誉,是指他的官职还是口才呢?首先李固虽官居东汉三朝太尉,但却不是尚书。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是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所以太尉不符合“尚书亦陛下喉舌”。而从李固为汉中处士的阳嘉二年,洛阳发生地动灾害,“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弊,为政所宜”。针对时政之弊,李固在其《灾异对策》中提出“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建言,被皇帝采纳执行;到入仕担任议郎,以直言敢谏,推动朝廷吏治改革闻名朝野来看,“北斗喉舌”之誉应是对李固刚直辅政直言善谏口才的赞美。
那么这种对李固口才的赞誉之辞始于何时呢?笔者查遍所有晩于东汉以降至明代的历史资料,均无结果。最终在清康熙五十年,江西抚州金溪县左氏十七世孙藩薰沐撰《抚州金溪三元左氏族谱总序》中有了发现,文云:“越十四世而雄公仕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有李固北斗喉舌之颂”。这应是最早用“北斗喉舌”称颂李固的文字表述。
为什么清代左氏后裔敢用“北斗喉舌”,称颂其十四世仕汉先祖左雄呢?原来左雄也是一位可与李固并驾齐驱的人物。史载,左雄,字伯豪,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东汉时期大臣、文学家。左雄少有大志,知识渊博。品性笃厚,誉满郡县。于汉安帝时举孝廉入仕,被任命为冀州刺史,政绩卓著。汉顺帝永建年间,经虞诩举荐,受征入朝拜为议郎,后升任尚书令,屡次上疏大胆陈时政建策言。阳嘉元年,提议实行察举制,把举孝廉限制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实行分科考试,儒者考察经学,文吏考察章奏,被汉顺帝采纳并予以推行,史称“阳嘉新制”。后升任司隶校尉,后坐法免官,不久再任尚书。永和三年,卒于任上。左雄为议郎、尚书令,屡次上疏陈时政建策言,尤以“阳嘉新制”的提出推行影响巨大;与稍晚以刚直善谏闻名天下的李固作风相似,因此左氏后裔借用李固“北斗喉舌”之誉,称颂其先祖左雄名副其实,左雄李固应是东汉政坛上“北斗喉舌”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