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工艺

——记高家岭土陶制作焙烧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显文

2024年10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23 文章浏览数:

李文文


  土陶制作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在当下,尽管工业化生产大行其道,但仍有一群执着的匠人,他们以泥土为伍和烈火为伴,默默地守护和传承着这份古老的技艺。高家岭土陶制作焙烧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显文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南郑区高家岭,有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外面是熙熙攘攘的世界,里面却是另一番静谧与专注。这里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家岭土陶制作焙烧技艺第五代传人陈显文的“魔法工坊”。15岁跟随父亲陈伦友学习土陶制作的陈显文如今已年过六旬,仍以一双巧手和一颗不灭的匠心,延续着这项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高家岭的黄土其质细腻、黏性适中、透气性能极佳,非常适合制作土陶制品。盐菜与黄酒是南郑人不可或缺的餐桌美味,而高家岭土陶是当地人存储它们的首选。这是高家岭土陶制作技艺,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陈显文是原南郑县高家岭陶瓷厂的高级技师,坚守陶器生产一线37年,视陶器为生命,既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传统。1980年,年仅15岁的他随父亲进入陶瓷厂学习制陶技艺,从最初的打杂开始学起,经过一年的努力摸索,才有了学习毛坯进窑成型的机会。制陶技艺不同于流水线生产,大多无法进行批量、规模化生产,需要口口相授,流程复杂,学习周期长。一同进入高家岭陶瓷厂学习的学徒有十几人,不到两年只剩下了6人,他就是其中之一。1985年他开始学习三次成型坯件,为了学到精湛的制坯技术,他几乎每日都要将自己的一件件产品和别的师傅的产品进行比量、斟酌、研究。在别人眼里乏味枯燥的事他却无感,在他看来,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质量高低和审美价值,值得挑战和追求。在父亲陈伦友的严格要求和示范下他认真揣摩,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到1993年他掌握了八十多种产品的制坯、修坯、定型、上釉、烧制的全部生产技术。这年,他28岁,学习这些技艺耗费了他13年最好的年华。父亲的严格管教和言传身教,加上不甘落后的心劲,陈显文成长为高家岭陶瓷厂当年进步最快的学徒之一,成为厂里的生产骨干和青年翘楚。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统生产和工坊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迫于生存,陶瓷厂技术革新投资失败负债,到2006年已经无法再生产经营下去,工人有的从农,有的经商,各奔前程。陈显文采取自行生产、自行销售的办法让奄奄一息的陶瓷厂重新焕发青春。他发展代销、网销客户,带领工人跑市场,组织社会力量进行销售。积极听取用户意见,改进陶瓷制品的釉色和造型,探索适合市场的产品,由灰釉系列发展到彩釉系列,形成了一系列精品。现在高家岭陶瓷厂生产的花盆、陶罐、陶缸等日用陶瓷产品畅销周边多个县区,陈显文也多次参加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陶艺传承发展的队伍。”陈显文说,只要有悟性、有定力、有恒心,无论年龄大小,他都愿意带,他只想把一身的技艺传下去。
  陈显文的爱人古玉珍在高家岭村经营“高家岭罐罐窑”门店,时常有顾客到店里体验做陶器的过程,陈显文一家从不藏私。“修坯讲究精细度,除了要有娴熟的拉坯经验,更重要的是耐心和细致,如果有一点儿分心或马虎,整个作品可能就报废了。”
  坐在快速转动的电动拉坯机前,陈显文的手仿佛有魔力,微微一动,一捧捧平凡的泥土在他手中逐渐成形,无论是壶、罐还是碗、碟,每一件作品都透露出自然朴拙之美。在他看来,制陶最难的地方在于能否坐得住、有耐心。“过去做土陶是为了谋生,要尽可能多做大酒坛,近几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开始做土陶旅游工艺品,追求的是‘小而精’。”
  在装饰上,陈显文也是别出心裁。他巧妙地运用刻划、压印等方法,将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元素融入作品之中,使得每件土陶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
  观看陈显文制作土陶的过程,仿佛是在经历一场魔术演出。泥团在指尖不断变幻,一件件形态各异、质朴而不失雅致的土陶作品便逐渐成形。无论是简约实用的日常器皿,还是充满艺术气息的装饰品,每一处细节,都是匠心的体现,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