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沃野绘新篇

——南郑区大力实施“五个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综述

2024年10月13日 综合 文章字数:341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衡俊昌 通讯员 肖军


  “农者,天下之本也”。作为汉中的重要“粮仓”,南郑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五个农业”安排部署,以新思维催生新理念、新理念推出新举措,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有机产品远销省内外

  生产区和销售区物理隔离,工作人员互不见面;养殖数据有系统监测,发现异常手机一键提醒饲养员;娃娃鱼幼鱼出现病变,立即实施消杀措施……
  这是南郑区龙头山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的日常管理模式。该企业养殖大鲵300余万尾,年产冷水性鱼类50余万斤,2017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我们的基地分为两片区域,负责饲养加工区域的工作人员吃饭、换衣都有固定场所,下班有单独通道,女同志化妆品在这里都不能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因素对幼鱼养殖环境的污染。”养殖娃娃鱼快20年的公司负责人程虎在养殖技术上颇有心得。
  之所以要求这么严格,还是因为该公司近几年发展理念的变化。
  “娃娃鱼市场经历过不正常的价格波动期,市场混乱、鱼苗滞销,消费者不满意,公司损失很大。后来,我们多地考察后发现,还是要在品质上下功夫。”负责饲养工作的经理冯媛说,“通过开展无菌化、封闭式管理,我们在养殖环境、种苗培育、加工步骤、衍生产品等各环节开展优化创新,养殖成功率和幼鱼品质不断攀升。”
  在该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发展娃娃鱼衍生品5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2020年,该公司拿到了国家水产品养殖有机认证,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据悉,近年来,该区积极筛选产业化经营度高、销售体系健全、有市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开展“两品一标”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5家5个产品,新增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618亩,有机农产品产值达到2亿元。

  深耕行业35年,打造多业态茶叶品牌

  获批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专利技术10余项、开发茶叶相关产品100多个……位于南郑区青树镇的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超额完成了今年上半年的茶叶收购、加工任务,利用农忙时节,又开始了新品种的研发测试工作。
  “我们一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市县农技部门保持合作,不断提升管理质效、研发更新品种、开发新型产品,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每天不断有客商上门,企业销售经理赵有强一遍遍地向大家展示最新的产品,他说,“2008年通过有机茶园认证后,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和商标设计的费用超过了200万元。”
  这个有着35年发展历程的茶企,从16亩老茶园和3台简易设备开始就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从土壤选择到种植品种,从采摘细节到加工步骤,我们尽量做好每个环节,保证大家喝到一口醇正的汉中茶。”该公司总经理莫仪辉对自己的产品信心满满,“2024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的‘绿娇子’‘黄云翠竹’品牌价值达到了4.52亿元,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今后努力在全国打响知名度。”
  现如今,该企业拥有1000亩有机茶园、4000亩生态茶园、3条现代化生产线,先后取得了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有机茶园和有机食品认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了一家结合休闲农业、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生态观光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放眼南郑,品牌农业日渐成为该区乡村产业发展的亮眼底色。该区通过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工程,强化产业链建设,不断完善认证、培训、推广等工作,打造具有南郑特色的农产品产地品牌。先后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拥有农产品加工线57条,建设农产品品牌专营店37家,农产品品牌销售额达12.5亿元。

  大棚种出四季果,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您放心,我们有200个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产品都经过检疫检验,50吨阳光玫瑰会准时送到。”挂完客商电话,南郑区汉中裕美兴农科技农业负责人杨震拿出了手机,察看起大棚内葡萄生长情况。
  一串串鲜亮饱满的葡萄在翠绿的大叶子间散发出晶莹剔透的色泽,宛若一串串璀璨的宝石悬挂在枝干上,让人垂涎欲滴。
  “每串葡萄都是6层、重约2斤,颗粒大小均匀,色泽统一,这全是温室大棚的功劳。”说起自家的产品,杨震一脸骄傲,“大棚内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进口喷灌系统、控温感知器等,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客户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生长信息,非常放心,现在订单源源不断。”
  全园使用有机肥,严格执行绿色果品生产标准,培养专业采摘团队,保障果品生态安全、绿色健康,去年5月,该公司生产的阳光玫瑰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可以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该区茶烟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龚学林介绍道,“单说这一家公司,就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益2万余元,成为了全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面旗帜。”
  而这只是该区大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缩影。今年上半年,该区新建设施蔬菜530亩,新增设施食用菌20万袋,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家,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5%,设施渔业产量达91吨。
  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撑起了群众产业振兴的新希望。
  “这次卖到新西兰的葡萄,一斤超过了65元,好果子当然要卖上好价钱。”看着往外运货的车辆,杨震的笑容挂满脸庞。

  数据代替经验,5个人负责1000亩田

  1000多亩田,3台大型收割机连续工作10天,全部抢收完毕;2台无人植保机,1天就可以打完几十亩田的农药;1个土壤墒情监测终端和1套气象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田地里所有的重要指标……
  这一切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场景,在南郑区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成为了现实。
  清晨,该合作社负责人郑富俊对着电脑上的数据提示,给工作人员一一下达任务:“东边3号片区180亩水稻各项指标正常,2辆收割机加上运输车负责收割。”“北边11号片区水稻虫子过多,派无人机去喷洒点生物农药。”
  农忙时节,这样的场景天天上演,高效地运转、紧密的配合,1000多亩田的农活硬是让5个人干完了。
  “这一切得益于我们的‘农业大脑’——‘智慧农业系统’,它有种植数据分析、环境气象监测、虫害物理透杀等6个功能,1000多亩田的监管工作坐在办公室就干了。”从业20多年来,面对农业管理方式的变化,郑富俊感慨万千,“现在通过数据系统管理农田,精准又高效,真是太方便了。”
  该基地“聪明高效”的智慧农业,也成为南郑区现代科技重塑传统产业的鲜活样本。
  “今年上半年,全区建成数字化制种油菜基地1500亩、数字蔬菜种植基地200亩,数字化蛋鸡养殖场1个,全部配备远程信息化虫情测报、养殖环境控制及各类指标监测系统。”该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股负责人杨红表示,“智慧农业的大面积应用,一方面改变了我们靠经验种田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大大缓解了农村用工不足问题,农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据了解,在首届中国(汉中)优质稻米博览会上,该合作社产出的大米被评为“中国好籼米”金奖。

  “烟火气+文化味”,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奔赴美丽花海感受诗情画意,步入广袤田野体验农耕生活,踏足秀美山涧享受夏日清凉……如今,南郑区芳香之旅生态园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
  走进生态园,步道蜿蜒向上,两边鲜花绽放,周边空地上观赏园、采摘园、农耕体验园、垂钓园、烧烤园等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相得益彰。
  “白天赏花采摘垂钓、体验农耕生活,晚上烧烤唱歌喝酒、在乡间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我们一家来了都不想走了。”不同的体验让来自西安的王先生一家喜欢上了这里。
  作为该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点,芳香之旅生态园地处汉山脚下,以“农”为根基、以“文”为神韵、以“旅”为表达,建设各类文化、娱乐、农耕、食宿设施3000余平方米,设计开发了10多种消费场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在最热的7月、8月里,我们累计接待游客4.2万人次。”该园区负责人贾全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还计划着把当地藤编、黄酒等非遗元素引入2期建设中。
  以文促旅、以旅兴农。近年来,该区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打造罗账岭、云山、汉祥等茶叶休闲观光园及茶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以‘千万工程’示范创建为契机,持续推动汉山村、陈村等旅游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和精品休闲观光路线。
  “芳香之旅生态园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村上撂荒地问题,还为附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连续2年园区还给当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45万元,这个观光农业真是‘叫好又叫座’。”该区农村合作经济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周泽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