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宁强县大力发展“五个农业”侧记
2024年10月16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59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衡俊昌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近年来,宁强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统筹、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政策衔接、项目支撑”,以实施十大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拓宽促农增收渠道,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广大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智慧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宁强县萨诺智慧种猪场,干净整洁的厂房、自动化的喂养系统、科学绿色的配料,再加上工人们细心照料,让这里产出的50公斤重的种猪和7公斤重的仔猪还未上市就被周边企业和养殖户订购一空。
“我们的种猪来自丹麦,饲养技术源自德国,通过引入智慧管理系统,确保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24人的饲养团队管理了近万头种猪。”企业负责人丁点介绍道,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生物安全,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园区前都必须经过48小时的隔离观察,一旦进入厂区一般三个月内不会出来。
每年,宁强县萨诺智慧种猪场能出产种猪2万多头,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这些高品质的种猪不仅满足了市域内市场需求,还销往内蒙古、四川、山东等十几个省份。
无独有偶,宁强县御咖牧业,同样展现出了智慧农业的独特魅力。
“每头猪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出生到出售,全程可追溯。”企业负责人何超轻点鼠标,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头猪的详细成长记录。
据他介绍,厂区内配备了66个高清摄像头配合IPS系统实时监测环境状况,确保每头猪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2023年,御咖牧业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无疫猪场,对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高度认可。
此外,厂区还铺设了6公里长的管道,将猪粪经过干湿分离处理后,输送到周边村子的农田和药材园。
宁强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苏继平对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颇有感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慧农业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观光农业:丰富旅游业态,让更多游客回归大自然
在宁强县的翠绿山峦间,千山茶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走进茶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游客们或漫步在茶垄间,感受满眼绿色;或手持竹篮,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
“除了采摘,我们这里还有特色餐饮和舒适的住宿环境。”茶园的负责人成玮指着不远处的茶园餐厅和民宿介绍道。餐厅内,厨师们正忙碌着准备以茶为主题的各式菜肴;民宿则依山而建,推窗即是满目翠绿,夜晚还能伴着星辰入眠,让人彻底放松身心。
“这里,不仅是一片茶园,更是一个让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活的地方。”成玮最喜欢为游客泡上一壶香茗,耐心地为他们介绍茶叶的知识。“茶是宁强的文化符号,建设这个茶园也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回归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平台。”
建设开心农场、共享菜园等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打造农旅融合观光基地,谋划有机农业展销点和体验区,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改造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体验点……近年来,宁强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让更多群众能在家门口体验到农耕文化的乐趣。
宁强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中军表示,通过多年努力,截至去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7.11万亩,年产量1.05万吨,总价值17.86万元。全县建成观光茶园13个,打造了从胡家坝到青木川的生态观光茶园旅游线,培育出省级茶产业龙头农业示范企业4家。
随着夕阳西下,千山茶园又披上了一层金黄。又有一批游客爬上了茶山,在茶亭中品茗闲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时光。
有机农业: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真没想到有一天养猪和种茶两个不相干的产业还能结合在一起。”作为宁强县的本土企业家,鲁海在2009年创办了宁强县鲁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高寨子街道办肖家坝村沈家沟新建了万头标准化养猪场。
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粪污处理却成难题。鲁海一直为此发愁。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村民用自家农家肥给茶园施肥,经过询问,了解到茶园对肥料需求量大,便四处打听。
由于当时没有茶园大面积使用农家肥,加之运输不便,鲁海就萌生了自己建茶园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0年,鲁海在猪场周围流转土地2000多亩,引进无性系良种龙井长叶茶苗建起了标准化茶园,采用绿色化养殖模式,把猪粪经过层层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因为绿色有机,我们的‘凤源’牌汉中仙毫荣获了多项大奖,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当有客人前来参观,鲁海总是主动带到茶叶精制加工厂和有机肥加工厂,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加工流程和有机肥的制作过程。
在宁强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推广下,“仿生态种养”“畜—沼—茶(菜、果)循环”“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有机生产模式不断推广开来,逐步辐射到茶叶、天麻、食用菌等多个领域,带动中药材、蔬果、粮油等绿色产业梯次发展。
“我们主动关停了13家环保不合格的农业企业,督促20多家企业转型升级。”宁强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熊跃华说,“虽然最开始受到了损失,但是随着绿色有机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户都振作起来。目前,全县认定绿色有机茶园8940亩、有机天麻种植基地3000亩,粮油和食用菌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2家以上。通过吸纳务工就业、流转土地等带动农户3778户,户均增收3600元以上。”
品牌农业:大力培育‘宁字号’特色农产品,提升竞争力
17位专家教授组成的技术团队、30000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支持……在宁强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内有一家特殊企业,没有大规模生产场面,没有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但是每年能生产出1000多吨产品,畅销省内外。
这就是全国唯一生产天麻酵素的企业——宁强县五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的原材料均来自宁强本地,又有国内顶尖的技术团队支撑,产品根本不愁销路。”该企业销售经理徐海虹表示,天麻酵素具有镇静催眠、祛风止痛、改善睡眠质量、缓解肌肉紧张、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和作用。2023年,天麻获得食药同源审批认证,一经上市就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在公司背后提供技术支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存莉,带领团队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使天麻酵素得以成功面世。张存莉教授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是要将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让宁强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品牌农业建设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宁强县的品牌农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
“全县始终坚持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品牌两手抓,大力培育‘宁字号’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宁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主任杜成军对农业品牌的建设颇为上心,一直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各类认证。“目前,7个农产品取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8类农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13个商标获评陕西省著名商标。公用品牌对全县主要农产品覆盖率80%以上,受益农户7.12万户。”
设施农业:高效使用项目资金,实现乡镇产业全覆盖
宁强县汉源街道办的滴水铺村食用菌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躺在大棚的架子上,鲜嫩的香菇从菌棒上冒出。村民们挨个打量,将成熟的香菇一一摘下。
普通的薄膜和遮阴网搭成顶棚,钢管混杂着竹竿作为支撑,架子由当地常见的木材制作,水泥路也仅仅铺设了小部分,就是这样简单的大棚基地,却年产香菇900吨,毛收入接近1400多万元。
“在2021年升级改造时,我们把大棚尽量集中起来,采用最实用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花费不大,但效果很好。”宁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骁灵全程参与了升级改造工作,对建设过程十分清楚。
为了激发农户的积极性,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方式,让农户承包了所有大棚,由村集体工厂提供低价菌袋,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投入,保证菌袋成活率。
“最开始就是试一试,没想到真能挣到钱。现在我还成了基地管理员,不但自己管理大棚,还能帮助其他农户卖香菇,真是太感谢党的好政策了。”基地的承包大户赵永明,以100个棚的规模,实现了年纯收入90多万元。
早在2018年,宁强县就出台了《食用菌产业管理办法》,对远景规划、技术标准、大棚建设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截至目前,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基地已经达到35个,年产食用菌7700万袋,实现了18个镇街全覆盖。
为做好产业发展“后半篇”文章,宁强县农业部门还主动与东部沿海市场对接,争取销售订单;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专项农业保险;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
“全县累计建成设施食用菌基地4700亩,设施蔬菜基地830亩,畜禽高标准设施养殖基地44个,标准化设施渔业养殖基地14个,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宁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超表示,未来,县上计划在阳平关镇修建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