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鸣响 “漆”彩人生

——记秦巴土漆及漆器制作技艺市级、汉水古琴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屈鑫

2024年10月1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319 文章浏览数:

刘莉


  走进这座瑟缩在新式农村建筑中的毫不起眼、斑驳甚至有些破落的小院,心内不禁迟疑:这里能有非遗文化?直到看见原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冯克坚先生所题写的瑰丽苍劲的隶书“观髹坊”匾额,和“一叶桐荫勾梦去,万荷花气诵诗来”的楹联时,笔者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清瘦斯文精干淡然的屈鑫,就如同他简朴却意蕴十足的“观髹坊”一样,藏着满满的故事。
  

他乡学艺


  2009年,27岁的屈鑫跟随小姨夫去北京谋生。干了一年多之后,已然是熟练工的屈鑫却要求离开,理由匪夷所思却也简单实际:他认定自己是个生性好动的庄稼人,不适合久在办公室,为长远计必须得学门手艺。多年与文化项目打交道的姨夫,舍不得这个内秀踏实的外甥,便托文化界的朋友找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王教授,希望其收屈鑫为徒。收徒严格的老教授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开启了预选模式,先后两次测试屈鑫对于生漆的敏感度。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闻到生漆的味道,身体就会奇痒无比;若身体触碰到生漆,接触的地方马上就红痛肿胀;反应严重的会眼睛肿胀得睁不开,头脸肿得像皮球,甚至需要就医治疗。当离开过敏源后,一般不超过一星期症状会慢慢消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不能从事漆器行当的。屈鑫经过了两次考验,半年后被王教授正式收为徒弟,也是王教授十多年间所收的唯一徒弟。
  2013年,屈鑫髹漆手艺小露锋芒,他接了一个客户的古琴修缮活路。当古琴被髹漆交付时,他选择了人生的第二个技艺——古琴制作。
  遍访北京无望,寻师范围扩展到江南。一波三折之后,屈鑫于2014年找到扬州古琴制作大师、现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的朱正海先生,并得以入其门下拜师学习。
  正如有句话所说“所有的汗水会有收获,所有的努力不会被辜负”,2017年屈鑫终于学成出师。
  

返乡创业


  2018年年初,屈鑫下定决心离京返乡开始创业。因为汉水河畔、米仓山脚下的家乡,有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天然漆树、青桐、竹子等等,有着足够大的可以施展拳脚的场地。临走时,北京工业大学的王教授把他自己3.6米的原木工作台送给了心爱的徒弟。
  屈鑫回来了,他不负家乡,家乡也张开双臂给了他大大的拥抱。他需要厂房,村委会迅速召开临时会议,短时间内就落实了300平米的木工、髹漆小车间;他需要对外交流展示,远房堂舅慷慨相助,免费提供100多平米的老宅子作为展厅和茶室,屈鑫将这个工作室取名为“观髹坊”。在多方协助下,屈鑫也很快启动了大漆工艺品和古琴制作。
  对于漆器这种原材料严格、制作程序繁琐、制作周期长的手工艺品,尤其是古琴,为了长久发展,屈鑫做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建立稳定的生漆收购线。秦巴山地是我国漆树的主产区之一,素有“漆乡”“漆海”之称。《本草纲目》记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今安康市)者为佳,故称金漆。今梁州(现汉中市)漆最甚”,可见汉中的漆树资源是相当丰富。但生漆产量很低,割漆是一种又苦又累又有风险的传统手工技术活,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如今虽说生漆的价格年年攀升,但已很难看到年轻的割漆人。最开始的时候,屈鑫一边自己上树割漆,一边寻找老漆工。每年从夏至开刀到寒露收刀这一段时间,屈鑫都要翻山越岭以较高的价格去收购新鲜的优等生漆,不光他自己用,北京的师父、扬州的师父也要用。王教授曾戏说:这么好的漆,真是舍不得用!
  其次建立稳定的木材原材料收购渠道。在秦巴老家,庭前屋后,竹子、葫芦、芭蕉叶等小件漆器制品的常用材料随手可得,而松木、楠木、桐木这些金贵的大家伙,则需要进山寻找,尤其是用于制作古琴的青桐。这种高达15米、高大笔直的乔木遍布在南山里,于城固二里,南郑法镇、牟家坝红庙、新集一带比较集中。但做古琴所需的梧桐,必须是树龄在三十年以上,主干直径26厘米及以上的。这些“宝贝”们东一棵、西一棵,并不扎堆,着实要费些功夫才能找到。屈鑫性情温和,行事大气,山里朋友多,于是这些人就自发帮他组织货源。每隔两三年,屈鑫都要从东到西跑一圈,采买30立方米的原木备用,因为原木只有经过一年的浸泡、半年的自然晾干、烘干定型之后才能用。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技艺在身的屈鑫毫无后顾之忧地撸起袖子……
  

放歌长啸


  2018年开始,屈鑫的漆器杯子、碗、盘子以及装饰、生活用具,逐渐小有名气,漆器小件制品销量逐年上升:从最初的年销售200余件6万元 ,到2023年的800余件24万元。
  笔者参观了他近两百平米的加工车间,各色的葫芦、杯子、装饰性摆件,待修葺的古木桌椅、茶几等半成品琳琅满目;琴房里挂满即将“出阁”的古琴,沉静的优雅呼之欲出;工作台上的古琴已具雏形,静待工匠的巧手焕发生命;仓库里,两米多高的木料满满当当,难以下足;仓库外的屋檐下,依旧是苇席遮盖的原木。院墙外的菜园子里,小葫芦随风摇曳,不久之后它们就会成为五颜六色的“宝葫芦”,被带往全国各地装饰美好的生活。
  截至目前,屈鑫已多次代表汉中市和南郑区参加了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喜乐汉礼·大漆竹胎茶具套装”获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2023陕西(第八届)旅游商品大赛金奖。部分优秀大漆作品,有的作为汉中的非遗代表性产品展陈在天汉楼,有的被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收藏,有的被作为文化交流互鉴的礼物馈赠省内外机构。屈鑫的漆器产品已成为汉中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在他的观髹坊里,笔者看到了书架上的《子恺素描》《古琴谱》《美术设计》等书籍时很是好奇。屈鑫则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时候王教授让我学习素描,我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就只学了髤漆以谋生计。现在后悔了,要想走远走高知识必须要全面,至少要有琴棋书画的基本功。”
  临走时,为了满足笔者对古琴之魅力的好奇,他拂动琴弦,一曲阮籍的《酒狂》泠泠而出,穿越至魏晋时代的潇潇竹林之中,仿佛竹林七贤正在吟诗做赋、放歌长啸。铿锵激越的琴声随风飘举,又仿佛昭示着当下,憧憬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