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种出新希望

——记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种植能手涂坛发

2024年10月22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936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淼


  “稻谷收购每斤一块四毛五,你家今年大概多少斤,我登记一下,明天上门收购。”尽管秋收已经接近尾声,但南郑区新集镇富民家庭农场负责人涂坛发依旧忙碌着,找他预约上门收购稻谷的电话接连不断。
  涂坛发是浙江丽水人,2015年到南郑区流转土地200余亩,开展中药材、水稻、油菜倒茬种植。“我以前是搞中药材种植的,最开始不懂水稻种植,来汉中之后,在农技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才学会了育秧插秧。”涂坛发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涂坛发心里谋划着并告诉自己,要想提高产量,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说干就干,他开始自学农业科学知识,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农技培训,学习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从选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力求科学精准。
  2018年,涂坛发购置了送秧架、育秧播种机、插秧机等机械,还引进了自动化育秧流水线,实现了科学精准的水稻统一育秧、播种、机插作业。每到育秧时节,他经营的富民家庭农场育秧车间一片繁忙,工人娴熟地摆盘、铺土、洒水、播种、覆土、出盘,机械流水线高速运转,培育的毯状机插秧苗长得格外翠绿肥壮。
  “工厂化育秧更加节省秧母田,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同时,机插秧的‘两增一控’技术,增加了水稻种植密度和基本苗,控制了无效分蘖。”涂坛发算了笔账,机插秧亩插13000至14000穴,比人工插秧多3000至5000穴,而且机插秧间距整齐,利于通风及光合作用,与人工插秧相比,每亩可增产100至150公斤。
  今年,富民家庭农场共育秧2.2万盘,除了自己大田机插秧使用6000余盘外,其余的全部向周边群众提供代育代插社会化服务,共计插秧2000余亩。
  “我们今年代育代插了两亩地的水稻,收了2200余斤稻谷,原先找种子、肥料,做活的人工,这些花费都不少,现在家庭农场统一育秧、插秧、上门收购,这给我们省了不少事。”提起今年的收成,黄官镇水稻种植户何秀燕喜笑颜开。
  从水稻种植“小白”到高级职业农民,涂坛发不断钻研着水稻种植新技术、新方法。今年9月,在陕西省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涂坛发荣获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种植能手”称号。
  手捧荣誉证书,涂坛发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发展计划。“我想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水稻种植,为市上推广的稻油轮作‘1253’产业发展模式出一份力。”涂坛发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