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优秀时代新人
——汉中职院“四维发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2024年10月23日 教育
文章字数:1859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尚云 周泽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聚焦大课堂、融入大实践等举措,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搭建大平台 夯实育人根基
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大思政课建设重点支持。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会、院长办公定期研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相关工作,主要领导定期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并现场办公。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谋划、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联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成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多方联动、多段发力、多维多元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党支部,营造了全院上下共同关心关注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建好大师资 汇聚育人合力
按照规定比例核定、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聘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和市委讲师团成员为大思政课兼职导师。打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拔尖思政课教学团队带头人,6名教师入选市委理论讲师团和汉台区委理论讲师团成员。先后获得省优秀教师、省职教名师、省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赛项二等奖、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等一批思政课教学团队领军人才和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学院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院重要的基础工作,建立了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教学督导、青年教师示范课和汇报课等制度,帮助新进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对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设类别、单列指标,畅通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引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聚焦大课堂 提升育人实效
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群建设,开展集体备课和课程教学,打造优质思政课程教学资源,探索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近年来,学生思政课堂的点头率、回头率显著提升,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公共课程。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价值塑造于专业学习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两年来,建成省级思政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示范课堂10余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30余个、微宣讲视频10余个、立项省级社科项目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学生中先后涌现出10余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优秀团员、市最美人物、汉中好青年等青春榜样。
常态化深入开展“四进两联一交友”“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等活动,组织全校120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包抓252个在校班级,面对面倾听学生心声,做思想辅导。建成450余平方米、专业师资配备到位、功能设施齐全的省标准化心理咨询中心。创设理实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健全劳动教育机制,学院成功入选首批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社区学生服务中心,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融入大实践 拓展育人格局
将行企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涵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塑造职业情怀。依托汉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建立了11个思政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2024年,学院在省内率先建成大思政课校内实践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拓展学习内容,常态化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研修培训,成为学院思政教育的新特色。组织师生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藤编技艺,探讨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联合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在学院举办汉调桄桄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青马工程培训、读书月经典诵读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挖掘学院百年办学历史文化资源,编撰完成了50余万字《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高标准建成校史馆。
构建完善全体党员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师生们以所专所学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打造“理响天汉”“秦情创彩”“恬田致远”“阳光心晴”“团青益动”5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学院先后获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省首批五星级志愿服务组织,省慈善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