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儿拐与浆水面

2024年10月25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38 文章浏览数:

贾连友


  在很早以前,汉中城南有一个拐脚老汉,开了一个小饭馆。姓名年代久了,人们也记不清老汉的名字了。只知这老汉以前家里的兄弟多,他排行最小,按当地称呼,就叫他幺儿。又因为他自娘肚子里落下来就是两脚往里拐,所以被人叫作“幺儿拐”。
  一日,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这里,日头快落山了。秀才又饿又乏,想找个地方弄点吃的再住一宿。他就来到了幺儿拐的小饭馆里。不巧,这天幺儿拐把吃的东西早卖完了。附近的几家餐馆也早早地关了门。秀才肚子饿得咕咕叫,请幺儿拐想办法弄点吃的。幺儿拐看着秀才那饥饿难忍的样子,忽然想起了瓦盆里面还有前天倒在一起的剩白菜叶和面汤,心想弄出来炒一炒,给秀才做碗面条,还能卖点钱。幺儿拐进屋里揭开那个瓦盆一看,只见上面青白菜叶都泡成了发黄的颜色,一股酸味直扑鼻子。幺儿拐把白菜叶捞出来细细切了,放上葱花蒜苗在油锅里炒了,那香喷喷的酸味叫人闻了都禁不住流口水。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了桌,又调了一匙红油辣椒,那碗里便是色香味俱全了。秀才夹了一筷子送到嘴里禁不住大叫:“好香的面条!”吃过一大碗,又续了一大碗,连续吃了三碗才满足。吃饱了秀才问幺儿拐:“这是什么面,咋这么香,我从来没吃过。”
  幺儿拐一听心里直发虚,不敢说出是用剩菜剩汤做成的,心里转而想到,反正是用面汤浆成的菜叶下的面,就连忙说:“这种面叫‘浆水面’。”秀才听了,满意地抹着嘴巴。
  这一夜,秀才就借宿在幺儿拐的小饭馆里。第二天秀才上路后,幺儿拐心里极不踏实,虽说秀才吃了那剩菜汤面夜里没有闹肚子,幺儿拐还是像做了亏心事似的,好长时间心里都不安宁。
  一晃过了半年,忽一日只听见饭馆外锣鸣开道,就见一队当差的抬着轿子前呼后拥来到了幺儿拐的小饭馆前。这幺儿拐一见可真吓坏了,那轿子上下来的老爷正是那夜吃了剩菜的秀才。莫非老爷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要拿他问罪?幺儿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爷笑呵呵地扶起地上的幺儿拐,命身后的小差抬上金匾一个,上面写着三个朱红大字,“浆水面”。幺儿拐一见,又惊又喜,连忙又跪在地上千恩万谢地磕起了头。
  原来,秀才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当了大官,每日都能吃上山珍海味。时间一长,吃腻了,就又想到那夜在幺儿拐小饭馆吃的那顿浆水面,一想到浆水面他就胃口大开,于是,他就命人做了这块金匾亲自来拜访幺儿拐了。
  来看热闹的人挤满了整条街。在一阵吹吹打打声中,那金匾高高地挂在了幺儿拐的门头上。
  从那以后,幺儿拐就专门开起了浆水面馆,生意十分兴隆。百里外的人都赶来吃浆水面,当地群众也纷纷效仿幺儿拐,做起了浆水面,这种做面方法,就在民间一代代流传下来了。现在幺儿拐这个人名也就成了汉中南关的一个地名了。幺儿拐的浆水面也成了汉中地方风味小吃。由于浆水面人人爱吃,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