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摇落露为霜

2024年10月25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74 文章浏览数:

王美华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当清晨窗棂上出现凝结的白霜,当五彩缤纷的落叶从树梢飘落,伴着渐寒的秋风,秋天的最后一站——霜降到了。
  今年10月23日为霜降日。此时,金风飒飒,银霜沉沉,千里沃野上,枫树、黄栌等树木经秋霜洗礼变为橘红色,正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如火似锦的耀眼热烈,仿若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在绚烂的秋色中,冬季的脚步渐行渐近。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此时,天气渐凉,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凝华于地表和植被,形成细微的白色冰针或六角形霜花,故名“霜降”。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晚霜到早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在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初霜可能要到隆冬时节;在塞北的大兴安岭地区,8月底便可见霜。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深秋时节,兽类捕猎为越冬准备食物,食用之前先把“战利品”摆放整齐,就像在“祭兽”,在古人看来,这与“獭祭鱼”“鹰乃祭鸟”一样,是鸟兽们心有敬畏、心存感恩的虔诚祭祀。时至暮秋,草枯萎了,叶凋落了,冬天即将来临,蛰虫们都关闭了门户,安居在洞穴深处,准备进入冬眠状态。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进入霜降节气,天气渐寒,风干物燥,深秋景象愈发明显,我国黄河流域已经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可见莹莹冰晶。随着冷空气更加强势,温度迅速下降,预示着冬天即将来到。
  农谚有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对于农人来说,霜降是一年中收获、播种的最后时节。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阶段,即使是比较耐寒的葱,也不能再继续生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而长江流域正值冬麦播种的黄金季节,江南华南田间的稻谷丰收在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时值霜降,大自然慷慨地赠予人类各种美味,古人早在诗中吟咏:王冕青睐膏蟹,“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苏辙偏爱鲈鱼,“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苏轼中意秋梨,“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这个时令的恩物令人大饱口福。
  民谚有云,“霜降橘甜”“不经霜打,柿子不甜 ”“ 霜打白菜 赛 羊肉”……人们发现,霜打过的葡萄,会更加甘甜多汁;经霜的柿子,会更加香甜软糯;霜打的蔬菜,味道也更好。霜打后的果蔬之所以格外甜,主要是因为植物在应对低温环境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和代谢反应,将淀粉转化为糖分,同时减少了一些苦味物质的合成。这些糖分的积累不仅有助于植物抵抗寒冷,也让人们在食用时感受到更甜美的风味。
  秋将逝,冬将至,秋在成熟的尽头走近冬,冬的潜藏又是春的开始,大自然就这样孕育幻化生生不息。让我们抓住秋天的尾巴,再赏一回秋日美景,在绚烂的秋色中步履不停,迎接冬日的到来。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