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为一片“叶”

——记我市2024年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陈志龙

2024年10月29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750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娜 崔慧芬


  陈志龙(右)在西乡县鹏翔茶业丰河生态茶园基地,观察春茶萌发情况,预测汉中仙毫开园采摘期。 受访者供图

  承担“陕西省提高茶园单产栽培技术研究”“陕西省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等课题,推动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历时3年研制的“午子仙毫”名茶获“全国名茶”称号;主持编制《绿茶(炒青绿茶)初制工职业能力考核规范》通过国家劳动保障部审定发布,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四十多年来,他一直扎根科研一线,从意气风发的懵懂少年到白发渐生的传奇工匠,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把西乡茶叶从深山推向全国。他就是农艺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原西乡县茶叶局副局长陈志龙。近日,他入选2024年省级乡村工匠名师。
  

深入基层,潜心开展名茶研制


  曾几何时,茶是农村人的奢侈品,将自家的明前茶拿出来让客人品茗,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农家出身的陈志龙没想到,他这一生会与茶结下如此深厚的情缘。
  198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康农校茶叶专业,在系统学习茶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是每年去安康市紫阳县茶叶试验站实习,体验茶叶采摘、制茶、茶叶评审等,也因此让他对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研究更加深入,从此开启了茶叶之旅。
  毕业后,陈志龙就进入西乡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工作。起初,他对全县茶叶领域不是很了解,经常奔走于峡口、贯山、高川、五里坝等高寒山坡茶山,做茶叶研究。
  1983年,西乡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开展“午子仙毫”名茶研制及技术推广。他和同事到安徽农大陈椽、王镇恒等教授学习请教,并通过夜以继日工作完成研制任务,西乡“午子仙毫”荣获全国名茶称号。经过近30年的探索,他完成了“午子仙毫”名茶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从而使“午子仙毫”名茶生产由原来人工全手工作业发展到今天的全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名优茶发展进程,带动了全县茶叶向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传授技艺,奔走茶乡为农服务


  清明前后,茶山葱茏,辛勤劳作的茶农喜迎丰收节。此时的陈志龙,也进入一年中工作强度最高的三个月。
  “从采摘到制作,我希望每个环节都在现场。”陈志龙说,茶叶的制作工序比较长,要出高品质的茶叶,工匠必须熬夜炒制,所以他在产茶季节的“连轴转”已经是惯常状态。帮茶农和茶企守住出品关口,就能将企业和农户的收益最大化,能参与西乡茶叶产业的振兴,见证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持续增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数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使陈志龙成为茶叶专业领域尤其是茶叶加工技术方面的公认专家。在实际工作中,他更侧重技术实用性,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大力推广茶叶栽培、加工等实用技术,受到茶企、茶农的一致肯定。
  近年来,陈志龙还将茶叶相关技术培训服务开在乡镇、办在茶场(厂),培训技能人才10多万人次,并配合“国际计划”“扶贫开发”“库区开发”“阳光工程”项目和本土茶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等专项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乡土技术人才,为茶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编写了《茶叶产业发展技术资料》《西乡县茶叶生产、营销培训资料汇编》《绿茶制造》等书籍,成为西乡县茶叶技术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累计印刷50000余份(册)。
  

发挥余热,助推茶企提升技术


  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汉中市茶产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在陈志龙的身上,有太多荣誉和标签。而今,履历上又增添了“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的新身份。
  这个新身份,也赋予了陈志龙新的责任和使命。茶兴于人,人成于茶。他要利用这一片茶叶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带动农户致富增收,让每一片茶叶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叶子”。
  今年退休后的陈志龙没有闲着,接受了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聘请,成为该公司的技术总监,续写着他与茶的故事。
  “这些年我主要的工作是茶叶科研推广,承担了多项省、市、县科研项目,空闲时间我也在各类茶产业相关比赛中担任评委,同时参加各类茶产业培训活动,培养茶产业新人。”陈志龙说,目前,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提升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西乡有丰富的茶树资源,企业还给我们提供研究经费,支持我们发展这一产业,扩展延伸茶叶加工链和附加值,力争把茶产业发展壮大。
  作为新时期的乡村工匠,势必更要大有作为。陈志龙明白,这份荣誉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作为乡村建设带头工匠,他会一直努力下去,真正做到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令西乡芬芳茶香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