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关爱成长

——我市多元聚力探索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2024年10月30日 教育 文章字数:160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敖盛源


  近年来,我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联防联控、阳光心态、风险预警、干预处置等重点持续精准发力,创新实施“珍爱生命 关爱成长”专项行动,全力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风险。
  

坚持联防联控
健全协同共育机制


  坚持上下联动。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并将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延伸至镇(街道)一级,明确公安、民政、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和镇(街道)、村(社区)职责分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坚持关爱共举。深入组织实施“珍爱生命 关爱成长”专项行动,围绕完善心理健康普测机制、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强化心理问题排查处置、畅通心理问题反映渠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扎实做好帮扶协作工作等6个方面工作,制定18项具体任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督导,推进工作落实。
  坚持工作齐推。深入排查整治网络直播、学习软件等网络领域危害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做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抓好反家暴、反校园欺凌等工作,开展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坚持实行校园安全日排查、周督查、周调度机制,常态化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坚持预防为主
培育阳光健康心态


  强化“软硬”兼备。组建市心理健康流动专家团,遴选50名具备专业资质、长期从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和专业人员,提供菜单式送教服务。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大讲堂,集中培训教师3.08万人次。全市教学点以上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达100%,建成市、县(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点)。
  强化“五育”并举。开展思政强基、实践锤炼、知爱阳光等八大德育行动,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实“双减”要求,强化作业设计、严控作业总量,“一校一品”办好课后服务社团,组织开展“唱响新时代”合唱展演、青少年读书和校园“三大球”活动,落实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引导。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九个一”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创建省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4所,市级健康学校487所,3所中小学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坚持家校协同
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在全面排查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随迁和发生重大变故等6类家庭,与家长进行沟通,会商制定帮扶措施。全市3.85万名教师上门访问学生家庭49万余户,实现全覆盖。
  在密切沟通上下功夫。要求家访教师做到“三到位三提升”,即了解学生在家中真实情况到位,倾听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期望到位,提醒家长对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说教技巧方法到位,提升家长安全防护意识、家庭教育技巧和协作配合意识,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新创建省级家校共育示范基地学校5所。
  在更新理念上下功夫。教师家访大力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评价改革、立德树人等科学理念,引导家长合理确定学生成长预期,构建良好家风,为学生在家提供平等、自由的良好生活氛围。
  

坚持内外联动
及早干预化解处置

  全面监测早发现。构建心理普测、教师家访、朋辈互助、自主咨询、机构联动的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体系,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一生一策”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朋辈、班级、年级、学校四级监测机制,每月更新心理困境学生健康档案,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精准干预早处置。构建心理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转介治疗——全程跟进工作模式,对发现的心理异常学生,由专业教师精准定级,分级分类进行疏导、干预或转介治疗,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回访。
  结对帮扶早化解。建立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班团学生干部“五帮一”结对帮扶机制,对家庭境遇特殊、心理困境等重点学生,全部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创新建立属地干部帮扶机制,安排镇(街道)、村(社区)、驻镇(街道)单位干部对辖区内心理困境学生及家庭进行社会帮扶,实现校内、校外心理健康帮扶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