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双碳”目标实现赋能
2024年10月31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719
文章浏览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统筹协调中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活方式,把加强党的领导、构建长效机制、营造社会氛围贯穿于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为实现“双碳”目标赋能。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和践行,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治氛围和保障措施。换言之,政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部门,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形成绿色生活合力。充分利用党组织在统筹全局和协调各方中的核心作用,要在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等方面强化服务功能。同时,要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切实掌握公众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合力。
提升政府的服务功能,推进生态管理战略转型。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审批重大项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时,要保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参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议,确保工程项目绿色化、无污染、无破坏。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联动追责、主体追责以及终身追究制度,以制度与机制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二、健全绿色生活方式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拓展“双碳”成果
《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客观要求在推进绿色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硬性要求,不断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及依法执政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建立稳定的生态法治宣传机制。通过邀请生态专家指导和学者参与,并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和新媒体等渠道,深入农村、基层、工厂等宣传关于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方针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生态话语不断增强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和“双碳”知识的认知度、践行度,实现生态宣传工作的全面推进和高效落地。
构建严密的生态文明法律机制。在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共识转变成法律意志,进而在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大框架下,构建各层次行为主体间“管制——合规”“引导——参与”“监督——回馈”的绿色协同共治格局,进一步构建严格严密的“双碳”法律体系,巩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三、大力营造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氛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自觉
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不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自觉,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弘扬优秀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仁民爱物、取用有节等生态理念,是日常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根本遵循。要积极践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生态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渗透到绿色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深刻体现,更是发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思想引领作用的关键任务。
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教育作用,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理念,提高人们对绿色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参与度,让低碳绿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入脑入心。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和践行,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为其创造必要的政治氛围和保障措施。换言之,政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部门,在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形成绿色生活合力。充分利用党组织在统筹全局和协调各方中的核心作用,要在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等方面强化服务功能。同时,要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到农村、工厂、社区等基层一线,切实掌握公众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合力。
提升政府的服务功能,推进生态管理战略转型。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区域开发、产业政策、审批重大项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规划时,要保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参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议,确保工程项目绿色化、无污染、无破坏。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联动追责、主体追责以及终身追究制度,以制度与机制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二、健全绿色生活方式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拓展“双碳”成果
《决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客观要求在推进绿色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将保障生态安全作为硬性要求,不断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及依法执政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
建立稳定的生态法治宣传机制。通过邀请生态专家指导和学者参与,并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和新媒体等渠道,深入农村、基层、工厂等宣传关于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方针和政策,用通俗易懂的生态话语不断增强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和“双碳”知识的认知度、践行度,实现生态宣传工作的全面推进和高效落地。
构建严密的生态文明法律机制。在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的基础上,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把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共识转变成法律意志,进而在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大框架下,构建各层次行为主体间“管制——合规”“引导——参与”“监督——回馈”的绿色协同共治格局,进一步构建严格严密的“双碳”法律体系,巩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三、大力营造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氛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自觉
美好的生态环境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不断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自觉,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弘扬优秀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仁民爱物、取用有节等生态理念,是日常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根本遵循。要积极践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生态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渗透到绿色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深刻体现,更是发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思想引领作用的关键任务。
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教育作用,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理念,提高人们对绿色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参与度,让低碳绿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入脑入心。
(徐侠侠 黑晓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