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人大积极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建言献策

2024年11月02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999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张恤民 华虎新)洋县人大紧紧围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非遗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调研,为全县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建言献策,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承氛围。
  今年以来,该县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先后到蔡伦墓祠文管所、戏曲头帽制作技艺传习所、智果寺、费家窑、洋县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等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单位,通过实地查看、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全县文物管理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工作开展情况。在调研中,代表们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落实保护工作,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
  洋县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该县人大积极建议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注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延续性,加强县域历史文化遗产整体环境的保护,处理好历史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关系,增强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6月,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专门听取和审议了洋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要“系统谋划,强化文物保护责任;多措并举,筑牢文物保护屏障;搭建平台,夯实文物活化利用基础;守正创新,加强文化遗产品牌建设”4条审议意见。针对审议意见,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安排部署,扎实有效推进落实。
  9月,县政府召开了蔡伦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座谈会,邀请上海博物馆馆员、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和手工纸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教授、县文化和旅游局、蔡伦墓祠文管所、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相关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索蔡伦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发展路径。同时,持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扶持力度,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大力推行“非遗+工业+旅游”多业态模式,利用洋县手工造纸技艺、大咸德陈醋酿造技艺、谢村黄酒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把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
  目前,全县建有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12个、省级非遗工坊3个、校园非遗传承基地2个、生产经营性非遗保护单位2个。该县还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旅游产品,积极策划主题线路,选定历史文化丰厚、符合旅游参观研学等条件、具有资源优势的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为参观点,向游客介绍技艺操作的程序、技艺操作中所用工具以及各种器具的使用情况。传习景点每年接待参观游客超过1.6万人,极大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当地群众增收。